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幼儿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左右(幼儿园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1-18 11:51:14 0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1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2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手妈妈,我对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的。最先,当我还是准妈妈的时候,老公为我订阅了《孕味》系列杂志,这大概是我系统的接触婴幼儿孕育、喂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等专业书刊的始元,在漫长的怀胎十月里伴随着我与BB一起成长。在此之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一直成为我的枕边书,亦是我所看过的众多幼儿教育书籍里面印象最为深刻、最喜欢的一本书。

近来有幸获得《幼儿园“完整”课程》系列书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培养完整儿童的专业课程,带着对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诸多认可、浓厚的兴趣和诸多好奇与疑问,我粗略的翻阅了有关片段,由于时间紧促未能全书阅读深感遗憾。幼儿园完整课程系统总结了深圳实验幼儿园十多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进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进取的师资队伍,使我们的孩子在优化的环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长!

早在20xx年,我的孩子就在实验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其间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课。因此,对于典雅洁净的校园环境和亲切耐心的老师都倍感熟悉。学校和班里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教学互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们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老师和家长纷纷上台为孩子演示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演讲科技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乐融融。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参加了社会实践,亲手种植种子,全程观察种子从发芽到长出一串串小绿叶的成长过程,并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课堂直观而生动,比起我们小时候那会的照本宣科趣味极了。家园互动一直是实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实践当中,纷纷拿出自己的社会资源,组织和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学校和孩子一起紧密的融入到学习、成长的大家庭中来。

我十分感谢深圳实验幼儿园给予我的孩子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将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我更衷心的祝愿实验幼儿园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4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5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6

近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近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席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习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近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平;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近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7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8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教育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1

《幼儿教育》是我们幼儿园专门为我们教师订阅的一册书。自从我开始幼儿教育的生涯,这书已经伴随我有好几个年头了,我很喜欢。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今天,我又一次翻开了几册《幼儿教育》,一册上,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那个故事家喻户晓,我都能一下子讲出来,我也曾给我们的孩子讲过,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逃避。一直以来,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书中它又有了“铁杵磨成针”新释,难道在这里还有什么我们还没有参透的道理呢?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又进入了思考,书中有老师的震惊,也有我的震惊: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人,同样的故事,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们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直言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时间,何不去买一根针呢?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孩子而言,有另一层寓意,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但是,又有谁能肯定这条道就不是死胡同?坚持是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更多。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2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理论类的书籍是我最需要研读的,在20xx年的这个寒假,我再次学习了这本《幼儿教育学》,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从书本出发巩固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这本书也从理论角度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书的绪论中就明确提到幼儿教育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很多具体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就能够不断发现各种教学现象,积累经验,在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引导下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书中正文的每一章节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学,书的第二章中指出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其实,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理应清楚地认识到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都能努力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出能引导他们各方面获得进步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时候,我在范唱时便投入地用自身的音乐感悟力演绎好歌曲,感染孩子们,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唱歌曲的欲望。孩子们的声音表现力是参差不齐的,在集体跟唱了两遍之后我就尊重孩子们的个别差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请每个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不太会唱的乐句,然后再个别、集体交叉重点练习。这样,他们对歌曲便能掌握得更好。

书中的一篇小资料《蒙台梭利论儿童》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具有自己的个性,并谋求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充满了创造力;他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并坚持完成它,按自身的需要改变它;儿童锲而不舍、不懈地探索,并十分愉快地克服力所能及的障碍。儿童友善地希望与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发现以及小小的喜悦。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介入,“全神贯注地观察”是教育者的座右铭。在我们的自主性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大班组进行了角色扮演课题的研究,孩子们在深入研究了绘本之后便经常在自主性游戏的小舞台中选择绘本中喜欢的角色和同伴一起自主、投入地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用语言、动作、表情投入地演绎出绘本角色和故事情境,从中也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现,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及时鼓励和适当引导,充分尊重他们在表演中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力,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在这样的一种轻松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到了锻炼,同时也增进了和同伴的合作意识,丰富了情感认知。

“德、智、体、美、劳”中“德”是排在最前面的。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到幼儿德育方面的内容,也让我有所感悟。书中提到:幼儿只有在被爱,体验到爱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指向外部世界的爱。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与气氛,以境育情,以境激情,激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幼儿园内外的一切条件和资源,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和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近距离接触,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所以,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并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这样的爱,如平时多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多和他们一起玩各类游戏等。在和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基础后,我们便能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各种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如礼貌用语挂嘴边,同伴间主动谦让等,并注意抓住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良好契机及时进行教育。

深入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以书为指引不断努力,在平凡的幼教岗位上默默贡献。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3

为了创造优质的幼儿教育,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充分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实现幼儿的素质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幼儿的知识和素质,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

教师要把理论转为实践,这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更好的掌握理论并运用,教育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提高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尤其是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除了学习、培训外,主要依赖于教育实践及其实践的反思和他人评价来调整、改进教育技艺。

《幼儿教育技艺》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教育技艺为主题,和读者们分享了大量的操作性较强又富有启示的示例及评析,是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的良师益友。幼儿时期其价值观正在形成,最易受外界影响,教育不当反而会使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扼杀他们的潜能,教育方法得当很重要,而我从书中学到了不少的好方法。譬如,我班的妹妹年龄较小,开学初情绪不稳定,总是哭闹着不肯来园,我从“贝贝来园不哭了”中到启发,用拍照的小游戏成功的转移了她的注意力,缓解了她的焦虑情绪。从“争吵转化为交往”明白了教师不必急于解决幼儿的问题,教师不是充当审判是非的法官,而是要给与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思考、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亲亲香宝宝”转化为“让我闻闻你香香的手”来激励我班幼儿自己洗手……

我从书中受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教育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思考教育对策,在带班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们何不借鉴他人的方法策略呢?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亲爱的朋友,有空不妨来看看《幼儿教育技艺》这本书,说不定你也能从中得到实用的帮助哦。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4

读了《幼儿环境教育》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校本环境教育课程的认识。初步学会了如何开展幼儿环境教育,了解了香港、澳门及内地幼儿环境教育的一些状况。特别是圣贞德小学暨幼儿园、天平天主教幼儿园、圣伯多禄小学暨幼儿园、天主教圣多默幼儿园,它们分别以“动物”、“植物”、“食物”、“绿色小天使”为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教师在实际推行得层面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实施过程中掌握环境教育的一些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为了让下一代认识到文明对环境的依赖和环境对文明的制约,明白环境的衰落可能会导致文明的衰落的道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因此,环境教育的'培养显得什么重要。

其意义有三:

一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同时避免下一代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幼儿环境教育》 协助了幼儿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认识人和动物、生物和非生物等相互关系,使幼儿理解为何要和如何爱护和珍惜环境,初步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相关价值观,如对生命的关心和爱心、平等对待生物的态度等,并尝试进一步诱导孩子对环境友善的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及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促使孩子毕业都关注环境,而且具有远见,并为他们做好准备,使能就环境保护做出有识见、合理和实际可行的决定,同时身体力行,致力缔造一个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二是通过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于全社会;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教育的推行亦逐渐由大学向中小学及幼儿园延伸。环境教育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界倍加关注的问题。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的。通过幼儿向社会、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大家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懂得“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保护好它”的道理。所以环境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而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三是环境教育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大自然的良好品德。

充分挖掘一切能让幼儿感化与内化的德育资源,让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通过个体不断内隐的漫长的过程,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萌发爱国主义的情感,培养造就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

阅读了《幼儿环境教育》之后,我觉得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独授课模式。

选取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采用独立设课模式进行环境教育,可以较为集中地探索环境问题,涉及广泛,讨论深入,比较容易、有效地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

一类是多学科渗透模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围绕不同的环境教育主题,有计划地组织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必须在各领域、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与环境教育目标相关的因素,并且及时剥离有背于环境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努力实现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领域、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与各领域、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 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正在发生着的环境问题作为基本内容。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了避免使幼儿对环境问题产生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幼儿园环境教育内容的组织必须以正面引导为主,强调环境中美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在自然之美的熏陶下和愉快的参与中,充分体验自己是大地的孩子,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介绍周边的环境问题时,必须侧重介绍有效的解决办法,特别是人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让幼儿懂得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帮助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去关心他人、关心生命、关心自然,最终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成为真正的人。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将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除了采取“主题”方式外,多采用一些多元化的课程,如:“环保周”、“环保日”、“美好的学校环境”、“理想的生活环境”推行“绿色消费”(使用低污染产品,经量少用污染产品)等。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里,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契机。将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5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6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 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献祝福,祝福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的读后感7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着,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着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

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这是因为成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因为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作好准备。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幼教书籍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教书籍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教书籍读后感1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幼教书籍读后感2

《幼儿教育》是我们幼儿园专门为教师订阅的书。自从我开始幼儿教育的生涯,这书已经伴随我有六个多年头了,我很喜欢。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我特别关注幼儿教育关于环境布置专栏,每每看到我都感触很大,因为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和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欣赏专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很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

例如:在楼梯墙上画有关礼仪图画,这样既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又可起到装饰墙壁的作用,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布置值日生专栏,用废旧的水杯装饰成动物挂在房顶来进行装饰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可以远观,这是一弊端,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区角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得更多。

幼教书籍读后感3

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长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老师》一书,感受颇深。本书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编著,主要从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的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敬业等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教学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而在面对各种不同生源素质表现的幼儿时,应该怎样去面对,并且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让自己在教学岗位上更快的成长,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些新的认识,同时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作者在书中指出:成为最优秀教师的要素,不是教学中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能有效地赢得学生注意、尊重、倾心的人

品。正是这种独特的人力资源,有着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能激励学生超越个人所认定的极限,帮助他们寻求人生的重大意义。

这相对于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与教法的钻研的一些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而又睿智的话题。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品质呢?作者在书中也进行了阐述,告诉我们理想教师的素质依次是:交谈和理解的能力;严格而公正地执行纪律的能力;启发和引发动机的能力;高尚的品德;爱护和关心儿童;对专门职业的献身和热诚;友善的个性;

端正洁净的仪表。具备了理想教师的素质,我们才能去谈所谓“优秀”,而要达到所谓“优秀”,绝非易事,作者在书中也做了详实地阐述。在读后,我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总结。

我要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并把这种激情传递给同事和幼儿,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在班级教学和生活中,在处理班级事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待每个幼儿,要尽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无论他来自哪里,无论他长得是否可爱、聪明伶俐、讨人喜欢。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解得更透彻一些,就是教师必须敬业,有育人教书的激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有爱心,大爱无声,师德千秋;并以积极的心态为人处世。

幼教书籍读后感4

昨日,我读了《儿童美术教育》一文后,对我个人而言深有体会,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所以,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机械模仿成分过多,创造成分不足。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利用多种美术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活动时间一味的拉长,活动内容如大拼盘,而且是事先准备好各种活动的拼凑表演,看不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真、善、美的理解与表现。

文中提到,任何幼儿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幼儿尚未成熟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

教师对幼儿的控制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控制也并不是意味着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命令。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主要需要表现的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教师应该真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并表现出周围生活中的真善美。传统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观念上,过多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强调幼儿绘画色彩、造型及其结果,以像与不像、是与非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局限于课堂教学及运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常采用临摹范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幼儿对美术的个性表现,抑制了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我们教师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过程中内容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应用,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在活动中是否自由、大胆地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幼儿由于生活经历、经验不足,使他们常常把现实与想象、认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这正是幼儿作品的力所在。而且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应该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与丰富的想象力。在欣赏幼儿的作品时一定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幼儿作品的理解,避免对幼儿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视幼儿内心世界的表露。

幼教书籍读后感5

前几天看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书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以幼儿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接纳他们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境,将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敞开心扉,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地学习中求得发展。所以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室内教育为主,向现在丰富的室内外结合活动转变。

二、从过去的“问答式”教学,向现在的“鼓励式”教育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尝试、鼓励的方式,鼓励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能从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

三、活动中以游戏为主。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成败的关键,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至爱,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我将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园老师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我的教育事业,让孩子们都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幼教书籍读后感6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托幼班创造性课程》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目标,是落实课程理想的主要步骤,也是保教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拟定各类工作计划。本书所展示的计划较为具体、直观,又有示例,清晰明了,有操作性。《托幼班创造性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将一般的幼儿发展目标落实到特别的幼儿身上,为设定个别化目标,真正考虑“为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课程”。这个过程,是以评估特定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该书详细地说明了评估幼儿需要和行为并确定目标和行为的进程,示例生动、有趣。尤其是对幼儿观察和对观察资料整理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该书提出给幼儿规划一个能满足他们需要且是传递正向信息的环境,主张“将幼儿的家长和文化带入托幼机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机构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重的原则。该书还在保护幼儿的安全及给予幼儿行为知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现实的。当规划。环境等转化为幼儿和成人的行动时,幼儿的发展就成为可能。《托幼班创造性课程》详细地说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了解幼儿的需要,如何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知道幼儿具体的行为,如何调整幼儿特定的情绪。涉及幼儿的交往、睡眠、饮食、玩耍、制作、欣赏、模仿、扮演、阅读、律动、郊游等等日复一日的具体行为。涉及特定活动的准备,涉及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涉及可能产生的同伴交往或成人的交往,当然,也必定涉及成人对幼儿行为的鼓励、引导策略。该书在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体生动的。

看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方案,是扎根于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反映幼儿的需要和能力的,并且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可以在其系统的指导策略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在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们长期的实践和思考。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针对新课标的理念,我认为自学辅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等等都是能够体现其特点的,向幼儿高效的传授人类积累下来的各类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课堂教学室一个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过程,它受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可能用统一的超越特点的教学情景的模式来套用所有的教学过程,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理念。

幼教书籍读后感7

近日读了《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中的《备课新思维》一书,心中有很多感想,现想与大家同分享。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撇开学生因素,一个教师一节课活动的成败就在于备课是否成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各领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幼儿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和协调的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常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等等。对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应认真参加,吸取各项经验,丰富自己理论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让每位学生都有其“个性”发展,每个人的优点各有不同,应针对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只有这样考虑幼儿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说:大班的语言活动看图讲述《一只袜子》,这是一节看图讲述活动,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内容,并注意到细节部分,这也是考虑到大班幼儿要重点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能连贯的表达自己所看的图片等。因每个幼儿的能力各有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希望他不仅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还需丰富故事的内容,说出好听的词语。这部分的幼儿我们在备课时就要用鼓励的语言去让她们自己发现图书细小的部分,给予较少的指导语;而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需要她能够连贯的说出故事内容即可。备课时老师要给予多点指导语言。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也应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知识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中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课程标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幼儿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左右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