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书籍正文

书籍装帧艺术简史pdf(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admin 教育书籍 2023-01-12 01:21:00 0

书籍装帧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二、辽金时代北京的书籍装帧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

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

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三、元代北京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四、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五、清代北京的书籍装帧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我曾看到过一本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装帧的涵义

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曾这样形容现代书籍的装帧,“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那么,书籍装帧艺术该是从一张纸开始的艺术吧。的确,由二维纸张的对折、束叠、装订,并融合其它材质构成而引发为一本有生命的书,艺术便蕴涵在其中了。当一部最后敲定的书稿交到设计师手中,直至能成为正式出版物,书籍的装帧旅程开始了,这是一个整体性的经历:书稿的主题内涵,确立了从属内容的设计定位,包括书的形态,即开本、大小、装订方式、内文的版面构成、插图等;书的外表,即封面、封底、书脊、环衬等;还有纸张材质选择、印刷工艺的要求等。成功的书籍装帧,装帧设计师固然功不可抹,但同样不能缺少出版者、编辑和印刷装订者各环节的互相配合与协调。书籍装帧艺术,是主观艺术的激情迸发,与客观现实要求互相较量的艺术、是糅合了众多因素而达到和谐整体的艺术。

装帧艺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力量所在,因为它比书的内容骨肉更快地闯入读者的视野。首先,封面,顾名思义书的脸,是书籍与读者最直接沟通的桥梁,读者常常是被书的封面而吸引驻足,再看内容简介,再概略浏览,发现真是一本有趣或有价值的书,从而引发了深入阅读的兴趣、购买和收藏的欲望,并介绍与良朋知己。在书籍的海洋中,决定读者与一本书的缘分常常就是那么简单。书籍装帧艺术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高度。不同的地域国度作品,散发出不同的风格魅力和保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

我想知道国外书籍装帧的历史渊源,或者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推荐?

余秉楠点评世界各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

德国:技术“领军者”

德国的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是世界闻名的,印刷厂的自动化、电子化程度非常高。最出色的印刷厂是莱比锡的安德森·内克瑟印刷厂,著名的书籍艺术家H.E.沃尔特是这个厂的艺术指导,东德的每年一度“五十本最美的书”的半数,是这个厂的产品。它在科技书籍和乐谱雕版印刷方面,质量也很高。特别是凹印和胶印的画册,在印刷上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以及优质的纸张、油墨、装订和十分讲究的装帧设计等。各方面和谐的配合,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德国书籍机械化装订的质量很高,有专门的工厂生产封面专用布料,品种繁多,并大量出口。机械化装订的书,典型的封面设计是在前封面上烫印一个小插图或小图案,在书背上也只有一个小框子,印上书名和作者名,是一种简洁朴实、美观大方的装帧风格。1908年建立的罗沃尔出版社,从1953年起首次出版了著名的罗沃尔小说文库。这是一种廉价精美的袖珍本小书,只要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就能买到歌德或者丹弟的剧本。后来许多出版社都采用了这种新的书籍形式。

英国:字体“革新家”

英国优秀和丰富的书籍艺术传统对欧洲书籍艺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早在公元八世纪前后,英国学者阿尔库英·冯·约克受查理一世的委托在法国进行文字改革,产生了“卡罗林小写体”。它作为当时最美观和最实用的字体,对欧洲的文字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的19世纪初期,英国最早由广告图案家文孙特·菲金斯创写了无字脚体(黑体),由罗伯特·宋恩创写了加强字脚体(埃及体),然后遍及于欧美各国。也是在英国,托马斯·贝威克首创了木口木刻的版面(一种在木头断面进行雕刻的版面)。19世纪中期又是在当时工业最发达的英国首先出现了书籍艺术的低潮,然而也是由于英国人威廉·莫里斯的努力,推动了英国的书籍艺术向前发展,并激发了欧美许多国家革新书籍艺术的运动。

美国:设计“艺术师”

美洲大陆第一本印刷的书籍是胡安·帕布洛斯于1539年在墨西哥印制的。其后,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陆续出版了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当地土著文字印刷的各种书籍。直到1683年才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洲印制了北美洲的第一本书籍。美国独立运动以后,印刷工业开始有了发展。1730年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受到当时英国著名书籍艺术家巴斯克维尔的很大影响,独自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家出版社。后来出任美国驻法公使时,又向法国著名书籍艺术家迪多学习过,对美国早期的书籍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直到19世纪末叶,美国的书籍艺术一直依赖于英国而不能摆脱其影响,威廉.H.布雷德利于1895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的韦宣德印刷所就是英国著名的凯姆斯科特印刷工场的翻版,当时有一批杰出的书籍艺术家为建立美国自己的书籍艺术做出了巨大努力。丹尼尔、B.厄普代克于1893年在波士顿建立了梅里蒙特印刷所。厄普代克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书籍设计家,他还是一个专业理论著作家,主要的著作有《印刷活字,它的历史、形式和任务》和《现代设计》。布鲁斯·罗杰斯是一个卓越的版面设计家,他在字体设计方面也有不少优秀的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为《世纪》杂志设计的世纪型字体,这是一种新颖的字体,具有刚强有力的风格。他在印刷和铸字机械方面也有不少发明创造,特别是他发明的字模雕刻机是世界闻名的。凡是访问过他的人,他都送一个活字作为纪念。那是一个相当于十二点的活字,字面上雕刻了圣经里的基督祝福文271个字母,每个字母只有0.5点即0.175毫米大小,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F.W.古第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字体的创作,他和英国的莫里斯一样研究了古朴美观的詹森字体,并在相当程度上受莫里斯的影响。古弟在1926年建立了维莱盖印刷所,以便亲自把他设计的字体铸成活字。他所设计和制作的活字达一百多种,有着一系列极好的字体,主要的字体有古弟老体,古弟目录和古弟行书体等。在版面设计方面古弟也有着许多很好的创作。

从根本上说,这四个人,布雷德利、厄普代克、罗杰斯和古弟打下了美国自己的书籍艺术的坚实基础,使美国有可能在今天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

法国:插图“试水者”

法国的书籍是美丽的书籍。它的书籍艺术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与英国的正统书籍艺术是大不相同的。

早在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法国的书籍封面由于很高的艺术水平就得到了欧洲的领导地位。19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以后形成的以迪多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思想,是一种朴素、明朗、思想性很强的风格,曾经遍及欧洲大陆,在今天的法国仍然有着最明显的影响。

19世纪欧洲的书籍艺术走向衰落以后,法国的一些出版社竞相攫取最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让他们给书籍画插图,形成了法国书籍艺术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于是“绘画的书籍”这样的概念就在法国产生了,应该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绘画复制品的美术画册,而是著名画家给古典作家和现代作家的作品配的插图。第一个是印象派画家和版画家吐鲁兹·劳特累克,1899年出版商弗卢里聘请他给朱雷斯·雷纳尔德的《自然史》画了插图。随后有斯坦朗、维埃日和勒格朗德等人。现代书籍插图的主要时期要从1918年算起,这以后的重要的艺术家有斯坦朗、杜飞、洛朗珊、波纳德、路阿、勃拉克、马赫香、拉布勒和沃克斯等人。这样,从画家和版画家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插图家。插图形式以木刻版画为主,石版画和铜版画很多。雕塑家兼版画家阿里斯蒂德·马洛尔给韦尔吉尔的《牧童诗》画的插图是一件非常受欢迎的优秀作品。出生于俄国后来移居法国的画家马克·夏迦尔的插图是一种远离现实的、神秘的、象征性的独特风格。出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给许多书籍画了石版画插图。而马蒂斯也有不少的书籍插图。还有比利时出生的麦绥莱尔,他的许多表现主义的木刻连环画《一人的受难》、《没有字的故事》、《画中的小说》以及大量的黑——白风格的书籍插图是尽人皆知的,他的作品犀利地揭露了城市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鲜明地站在工人运动一边,有着广泛的人民性。

瑞士:版面“改革派”

瑞士的字体创作和版面设计有着严谨朴素和风格清新的特点。17世纪就已设计许多优秀的字体,最出色的有苏黎世人瓦尔特·迪特黑尔姆设计的迪特黑尔姆字体,还有赫尔曼·艾登本茨设计的克拉伦东字体是深受喜爱的印刷字体。优秀的版面设计家有首都伯尔尼的马克斯·卡夫利施,他的作品达到了十分高尚的意境,代表作有马克·斯霍夫著的长诗《埃及国王埃希纳通》。还有德国著名书籍艺术家施奈德勒的学生伊姆雷·赖纳和他的夫人黑德维希·赖纳,他们的许多作品和关于字体设计以及版面设计的专业著作在许多国家中颇有影响。德国人约翰·契肖德应瑞士出版界的邀请来到了巴塞尔城,对于瑞士的版面设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推动瑞士版面设计的发展,他改变了瑞士古典主义版面设计的方向,从而使瑞士登上了现代书籍艺术的顶峰。瑞士的版面设计分裂成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方面是文学书籍和科学书籍继承了古典主义版面设计的传统,另一方面是专业书籍和艺术书籍的大部分采用了新客观主义的版面设计。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展开了剧烈的竞争,从而推动了非常有益的艺术实验。例如利奥·戴维斯霍夫和瓦尔特·策尔贝为他们共同的专业著作《版面的艺术与设计》作的版面设计,构思新颖大方,很有时代感。它以粗黑的圆点表示文章的段落,使分散的版面得到了完整与安定,小标题像边注那样放在左面,非常醒目,像这种有许多小标题和段落的专业书籍,它的版面设计一般是很难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日本:字体“整修家”

日本的活字印刷术是在1593年首次从中国经朝鲜传入的。到了19世纪末期,日本采用了欧洲的印刷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活字技术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印刷界收集了当时流行的汉文字活字,加以整修,刻成一种新的字体,叫做明朝体,明朝体原来有两种:一是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的东京筑地活字制造所刻制的筑地体,二是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的前身秀英舍刻制的目前流行的秀英体。两者的区别只是秀英体比筑地体在竖划上稍为细一点,这两种字体都很出色。明朝体横细竖粗,有一定的规范,整齐匀称,十分醒目,所以流传至今仍然很受欢迎。与明朝体差不多同时产生了一种模仿手写体的楷书字体,就是所谓的清朝体。后来又有了横竖笔划粗细一致的黑体和细黑体,它很可能是受到了拉丁字母中粗细一致的无字脚体的启发,还有用于少数特殊用途方面的装饰字体圆黑体。1931年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在中国的仿宋体的基础上设计了长仿宋体,在当时是新颖的字体,很受欢迎。在广告印刷品、杂志和一些书籍上还流行一种宋体或者黑体的扁平体,字身高度只及宽度一半的叫做二分文字,俗称胖体,字身高度是宽度四分之三的叫做怪体,这两种字体不仅美观,而且阅读起来比较省力。此外,大阪青山堂刻制的南海堂字体,有行、草、隶三种。

余秉楠简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licograda)大使,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GI)会员。

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是什么?

阅读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

知识点延伸: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书籍装帧的参考文献

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高华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西北师范大学 2010-05-01 0 19

3 论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及其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 王金笛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东北师范大学 2006-05-01 1 237

4 为书籍创造民族形式美——记陆全根的美术书籍装帧设计 黄可 【期刊】读书 1984-02-15 0 33

5 “民族性”与书籍装帧(下)——鲁迅书籍装帧“民族性”初探 杨永德 北京团结出版社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8-06-20 1 92

6 “全国百家大学出版社(学报)书籍装帧艺术成果展”和“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工作会议”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 本刊编辑部 【期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05-15 0 5

7 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 王军平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期刊】大众文艺 2010-10-15 0 32

8 《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北京展区)暨第一届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敬艺 【期刊】中国出版 1995-08-10 0 9

9 “民族性”与书籍装帧(上)——鲁迅书籍装帧“民族性”初探 杨永德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8-05-20 7 111

10 谈书籍装帧——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观后感 邹雅 【期刊】美术 1959-07-30 0 15

11 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特征 袁静 山东大学 【硕士】山东大学 2007-03-20 3 367

12 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纪光耀 西北民族大学 【硕士】西北民族大学 2008-04-01 1 332

13 中国现(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选择——对书籍装帧设计中弱文化态势的思考 刘铁薇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期刊】出版发行研究 2005-11-10 1 154

14 试论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简”“纯”“新” 王志固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期刊】出版科学 2008-07-15 0 177

15 文字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于永淼 哈尔滨理工大学 【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3-01 0 53

16 当代蒙文书籍装帧 吴文娟 内蒙古大学 【硕士】内蒙古大学 2010-05-30 0 17

17 书籍装帧的版面设计艺术 苏里曼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 【期刊】包装工程 2005-10-15 5 331

18 为书籍装帧艺术立言——《书籍装帧创意设计》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刊记者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2004-05-30 0 19

19 书籍装帧浅论 刘绍荟 【期刊】美术 1981-08-29 0 25

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急

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白话翻译:大事记在简策,小事情纸张而已。)”

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

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白话翻译:写在丝绸,刻在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

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

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扩展资料: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

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

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

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

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

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

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书籍装帧艺术简史pdf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