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书籍正文

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百度云(香港大学推荐的100本书)

admin 教育书籍 2023-01-28 14:21:12 0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美)马歇尔•卢森堡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p8i0

书名: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著

译者:于娟娟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

页数:156

内容简介:

本书充满了发人深省的故事、经验和思想,来源于四十多年在世界上一些最暴力的地区调解冲突和修复人际关系的经验。书中的内容包括解决冲突、改变企业文化和专制制度、改变敌视的视角、应对恐怖主义、表达和接受感激,以及有效实现社会发展。本书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例阐明该怎样发展出内心中的和平意识,和平意识植根于每天使用的语言中,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见解、实用的技巧、强大的工具,深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和你的生活历程。

部分精华摘选:

●和平来源于我们每一个人,来源于我们如何化解身边的冲突。

●了解隐藏在我们言行背后未获满足的需要,有助于减少敌意、疗愈痛苦、化解冲突。

●非暴力沟通向我们展现,如何与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相连接。

●我们说出的话语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定义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非暴力沟通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平地处理暴力和痛苦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使我们更接近自己的天性,我们的天性是为彼此的幸福作出努力,没有什么能比服务生命更令人快乐。

●我们没有真正的敌人,而其他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他们所知限度内,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要做到这一点,还有更有效且伤害较小的方式,不会因他们未能按我们想法行事而责备、羞辱或憎恨他们。

●通过非暴力沟通进行和平对话,绝不是要使我们无能为力,也不是通过压倒别人来满足自身需要,而是采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协作”的策略。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

1961年师从卡尔•罗杰斯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4年,创建了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如今有超过200名经CNVC认证的非暴力沟通培训师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非暴力沟通培训。

2006年,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他的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列。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非暴力沟通》一书内容解读

〖关于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被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2017年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69名。这本书首次明确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概念,指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爱,同时提供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只要按照这4个步骤去表达和倾听,就能帮你转变那些引起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化解职场、亲密关系、生活中的人际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往往带着情绪,但是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反而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也可以称之为“NVC”,指的是那些能够让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指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爱”,当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进行沟通对话时,就会发现,在任何一种人际冲突中都能成功化解,并且拉近彼此的距离。

非暴力沟通分为两个部分: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

表达自己的方法论: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倾听他人的方法论: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畅销书,书很薄但很实用。你会学习到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倾听别人。如果你应用了书中所教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仅能够在亲密关系中减少很多摩擦,也能够在职场中更加顺滑地和老板、客户、同事打交道,甚至可以说,任何与人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得到更好的解决。

沟通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比如总是很难和父母平心静气谈话;和恋人因为一点小事争吵;对老板不满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表达……为什么沟通中总是带着情绪?又为什么有的时候沟通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暴力的”沟通方式。

那么,有没有一种沟通方式能够让问题得到满意地解决,从而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呢?那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指的是那种能够让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这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观念。

一旦人们开始使用非暴力沟通,就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消解了,内心也得到了平静。那么到底怎么使用非暴力沟通呢?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一旦你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你不仅能够成为一个让人觉得舒服的说话者,还能够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倾听者。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简单来说就是,首先客观描述你观察到的事情,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陈述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最后提出你的请求。虽然这四个步骤看起来很简单,却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

前段时间,张雨绮家暴丈夫袁巴元的事情刷屏朋友圈,很多女性同胞不禁暗暗为这个狮子座的女人叫好。她和汪小菲在一起的时候,她和对方互扇巴掌;和王全安在一起的时候,她狠踢对方的车门;和袁巴元在一起的时候更了不得了,干脆动起了刀子。她在《吐槽大会》上也自嘲,说“我看男人的眼光确实不行,但是,我行啊”,更是猛圈了一波粉。

很多女性奉她为偶像,说她敢爱敢恨,爱的时候轰轰烈烈,恨的时候勇于动手,最让女性欣赏的是她那种大女主的性格,和《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简直一模一样。但有的时候,当亲密关系中存在矛盾时,是否真的需要动手呢?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式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调查。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在激烈争吵中挣扎的夫妻关系,将研究对象分为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动辄以言语威胁对方,互相叫骂的;一种是沉默寡言,在内心积蓄不满和怒火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暴力;第三种,是开诚布公,彼此尊重,就事论事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夫妻进行了数百小时的观察,并且预测了他们的关系走向,然后在接下来的10年对他们进行了后期跟踪。结果你们猜哪种类型的夫妻更容易离婚?答案就是前两种,这和研究人员预测的吻合度高达90%。这个研究说明了什么呢?

在亲密关系中,拥有良好的沟通,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的良好沟通,能够让婚姻走向不幸或失败的比率显著降低50%以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认为,任何能够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方式都是暴力的,而只有那种能够让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才是非暴力沟通。在很多人印象中,只有那种互相打骂的沟通才是暴力的,但实际上,冷暴力也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很多人童年时期都曾听过母亲的抱怨,一边打扫家务,一边指责父亲下班回来 就只知道翘着二郎腿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但这样的抱怨并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让父亲觉得厌烦,结果往往变成,母亲越来越多的抱怨,父亲的沉默以及越来越少的在家时间。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并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但是,当你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放下对立的立场,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就会发现,你们不再是对立的。

有一期 《奇葩大会》上,高晓松首次对外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他称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父子关系的不满,以至于自己在前二十年,过得都特别个性十足,很不讨喜,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他与父亲的关系不好到哪种程度呢?他说,据母亲回忆,他从来都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那这样的矛盾能不能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呢?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他根本不愿意主动与父亲沟通,因为对立的情绪和立场,阻碍了他去了解父亲这个人,也导致了父子关系长期的僵化。

对一个人来说,沟通方式其实是次要的, 即便你掌握了很多沟通技巧,但是你根本不想和这个人沟通,那么一切都没用。后来在节目中再谈起与父亲的关系时,他说:“以前因为父子关系太差,所以拒绝去看到父辈好的一面。”当回头再看,便能发现父亲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思想,只是有一个点,没有圆的那么好而已,但是那时的自己非要指着那地儿来。当他放下和父亲对立的立场后,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和解的矛盾。

沟通是双向的过程,所以非暴力沟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表达,即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引起对方情绪的对立;另一部分为倾听,就是如何在对方抱怨的时候保持倾听的姿态,了解对方没有说出来的真正的需求。下面我们先从第一部分——如何恰当地表达入手。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步骤:首先,描述客观事实;其次,表达感受;第三,陈述原因或动机;最后,提出请求。这四个步骤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每一点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将一个个和你详细解读。

第一步,描述客观事实。

什么是描述客观事实?就是把你观察到的事情不添油加醋、不带道德评判、不加情绪地描述出来。假设一个场景,在情人节当天,你期待对方给自己一个惊喜,结果晚上对方却打电话告知他要加班,你很生气,觉得对方不重视自己。于是对方加班回来,你带着强烈的指责情绪述说:“你明明知道今天是情人节,还加班,你是不是故意的?”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极大可能 激起对方的防御心理和情绪:“什么叫我故意的?加班是我想自己加的吗?我那么累回来,你不仅不体贴我,还劈头盖脸就一顿指责。”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想好好沟通吗?最后怎么变成了互相指责的对话?其实原因就在于,当你在描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不是在观察,而是在评论。

那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什么呢?

如果在对方进家门的时候,换一种方式表达:“今天是情人节,我很期待今天我们能一起度过,没想到你打电话回来说要加班......”

你看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会更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到底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呢?观察是描述客观的事实,不管你个人的看法如何,客观的事实就是这样,而评论则是带着个人推测和主观臆断的。

这里有几个点要注意一下:

1、用具体的数字代替“总是”、“经常”、“每次”、“从不”等模糊的词。比如:

“我注意到,你上个星期一回家 就把衣服乱扔在床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三次了”,就比“你总是把衣服乱扔”要好。还有,“前两次约会的时候,我记得是因为化妆所以导致约会推迟了半个小时”,就比“每次约会的时候,你都为了化妆迟到很久”要好。

2、开头人称用“我”代替“你”。比如:“我以为,你忘记了我的生日”就比“你不爱我了”要好。接下来,第二步骤是表达感受。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词语的匮乏,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忽视,人们往往拒绝体会自己的感受。

譬如开头提到的,在家辛苦做家务的母亲,她在抱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如果她这个时候能停止抱怨,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从指责别人转向关注自己,情绪就会开始消解。而这里也需要注意感受和想法的区别。

感受就是“我感到很生气”。

想法就是“我觉得不公平”。

感受就是“我有点失望”。

想法就是“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总之,感受是形容自己内心的体会,而想法是一种推测、判断和评论。

第三个步骤,陈述原因或动机,就是陈述导致自己有这种感受的原因。马歇尔·卢森堡认为,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因为这个人内心的真正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譬如,你有没有想过,母亲在抱怨的时候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希望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得到认同?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帮自己分担家务?

在亲密关系中,有些女孩子特别喜欢让男孩子“猜”,希望对方和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不用说就能了解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男生的想法有时候很简单,你不说他们就真的不知道,所以最后你生气,男朋友也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马歇尔·卢森堡也在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你真的想要自己的需求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那么女孩,请你一定要直接说出来。

像我有一个朋友的男友就是很典型的理工男,没有什么恋爱经验,但 态度很端正,有一次两个人吵完架之后,她的男友就直接跟她说:“以后如果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你可以直接对我说,我可以改的。”聪明的女孩子往往懂得以正确的方式把男朋友调教成“完美男友”,而调教男朋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生完气之后,一定要告诉对方,自己因为什么生气,如果下次在遇到这种情况,你希望对方怎么做。

而在陈述原因或动机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就是把对方当成导致自己生气或难过的罪魁祸首,于是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你让我感到很生气”。马歇尔·卢森堡认为,“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住,表达感受的主体是自己,不是任何人让我们生气,而是我们自己感到生气。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技巧,就是在表述的时候,尽量使用,“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

例如,继续用之前情人节加班的例子,普通人可能会说“你让我觉得很生气,因为你在情人节的时候竟然还要加班!”但你也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我感到有点儿失望,因为我希望和你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你看,听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之后,男朋友 就可能有两种反应,针对第一种,他听到了也会很生气,而第二种他听完后,可能就会走过来抱抱你,告诉你“没关系,虽然情人节已经过了,但是我们可以把明天定为我们两个人的情人节,我明天请一天假,我们一起去吃好吃的。”

最后一个步骤,提出请求。“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譬如说,很多情侣在争吵中,女生总会说,希望男生多多陪陪自己,这个请求,就是属于含糊不清的请求,一周多少次才叫做多呢?怎么陪呢?

如果只是说个含糊不清的要求,那男生即便知道需要多陪你,但估计也达不到女生的预期。

那如果换种表达方式呢?我希望你每天下班回来,能至少花10分钟和我聊聊天,讲讲今天遇到了什么事情......这样的话,对方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所以在最后一步中,最重要的就是记住,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要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来总结一下,如何恰当地表达。首先,描述客观事实。在这个部分要注意区别观察和评论,把观察到的事实客观地描述出来;其次,表达感受。这里也要注意感受和想法的区别,将注意力转向内心的感受;第三,陈述原因或动机。学会觉察情绪背后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用语言陈述出来。最后,提出请求。要注意到用具体的表述代替模糊不清的请求。

第二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就是倾听嘛,这个还需要讲吗?但实际上,拥有倾听能力的人可能比会沟通的人更少。举个例子,很多人也许都看过一部非常治愈的美剧《我们这一天》,我想你们应该都会喜欢这部剧中的父亲Jack,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丈夫,同时也是一个很出色的父亲。

有一次,一家人去游泳,Kevin想要给他的爸爸表演自己在水里的动作,却不小心走入深水区,他拼命挣扎,才游到岸边。而此时,他的父亲和母亲正背对着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孩子身上。他愤怒地走过去,说,Kevin已经死了,他已经在你们的疏忽下被水淹死了。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有一些父母就直接会一巴掌打过去,或者劈头盖脸骂孩子,并指责伴侣的失职。

但Jack怎么做的呢?他没有被孩子任性的言行激怒,而是看到了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他走过去,蹲下身子,让kevin看着自己,然后说:“听我说,我知道我比你年纪大,我知道我是成年人了,但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些。好吗?我也是第一次,我有了你们三个,我在努力。对不起,我本该在你身边的,我以后都会在你身边的,好吗?能给我一个拥抱吗?”结果kevin听了之后,不再吵闹,抱了抱父亲。

Jack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让孩子立马安静下来?这就是倾听的魔力。倾听是和别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连接的最重要的方式。其实 kevin一直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所以他很生气,但当父亲真诚向自己道歉,并且觉察到自己的需求时,他感受到了父亲的重视和爱。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话被人倾听,自己的需求在被别人努力理解的时候,情绪就会找到出口,自然而然被消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用了错误的倾听方式。

先来测测你平时用哪种方式来倾听。

1、建议:“我认为你应该......”

2、比较:“你这还不算惨,你记不记得我上次......”

3、说教:“如果你这么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4、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力了”

5、回忆:“这让我想起了......”

6、否定:“其实你不用那么难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7、同情:“你真的是好可怜啊......”

如果你习惯采用上面7种倾听方式中的一条或几条,那么证明,你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即便是医生,也要经过“望闻问切”才能做出决定,但在倾听过程中,你不需要像个医生一样,给对方下判断,你需要做的是倾听。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倾听的正确姿势呢?马歇尔·卢森堡认为,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对此,我们依然可以运用上面的方法来进行。

首先,是对他人的观察;其次,了解他人的感受及背后的需要;第三,明晰他人的请求。举个例子,下次在妈妈一边打扫家务一边抱怨的时候,你尝试问问她:“你指的是爸爸每天回家都不做家务的事情么?”妈妈会说:“对呀,你看我每天下班了还要打扫家务,他呢?翘着二郎腿当伸手掌柜。”“那你是觉得下班回来做家务很累,希望他能够帮忙分担一点吗?”“当然啦,谁不想回到家就坐到沙发上躺着,但希望他至少能够帮忙洗个碗,晾个衣服什么的吧......”相信这个时候妈妈90%的脾气都没有了。因为“一旦当对方得到了充分的倾听,一方面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另一方面对方也会停止抱怨和谈话。”特别是在亲密关系的沟通中,女生可能常常会觉得男朋友是“直男”,不会安慰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那是因为男女的沟通方式天然存在某种差异,譬如女朋友吐槽自己在办公室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男生更倾向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其实女生可能并不喜欢男朋友在一旁“站着说话不腰疼”,讲大道理。

因为有的时候,女生期望的,其实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有人能安静地在一旁倾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在《沟通的艺术》中还提到几个辅助性的技巧,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倾听对方:

1、借力使力:有时候倾听者的最佳反应只是顺水推舟地让说话者自己继续话题。例如当你的朋友在讲述自己的遭遇时,你只需要简单的盯着对方的眼睛,表示自己的关注,然后轻轻问一句:“然后呢?”

2、问话:问题能让提问者对事实和细节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会得知他们的期望。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今天你的朋友跟你说:“我好生气,明明那个方案是我做的,结果功劳却被她领了!”你可以就具体的细节进行提问,譬如:“她是怎么抢你的功劳的呢?”或者“那当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释义:为了避免自己理解的错误,有的时候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复述对方的话。例如,当你的朋友说:“我好生气,明明那个方案是我做的,结果功劳却被她领了!”的时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么对方的话复述出来:“你是因为她抢了你的功劳,感到生气么?”

最后,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到的一些重要点。首先,在开启非暴力沟通之前,你要放下情绪和立场的对立,将关注点转向自己或对方未被满足的需求上。其次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要记住,自己是自身感受和情绪的负责人,不要去批评、指责他人: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观察:当我看到、听到.......的时候

第二步,表达感受:我感到......

第三步,了解需求:因为我需要/看重......

第四步,提出请求:你是否愿意?

当然,除了表达自己以外,我们还需要学会有效地倾听别人,时刻记住对方的所有情绪、指责、批评都是因为对方的某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把对方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出来。

同样用这四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观察:当你看到、听到.......的时候

第二步,表达感受:你感到......吗?

第三步,了解需求:因为你需要......

第四步,提出请求:所以,你想.......

最后,请一定要记住,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对方的观点,赢得胜利,而是赢得理解和爱。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主要内容。就像开头所说的,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念,放下情绪和立场的对立,让爱贯穿于沟通的整个过程。有的时候我们不是不会沟通,而是让情绪主导了我们的思维和语言。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踢猫效应”,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批评,回到家就把淘气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当然很窝火,于是踹了猫一脚,结果猫逃到了街上,卡车司机为了避让,结果把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坏情绪导致的恶性循环,而中断这种恶性循坏的方法,就是非暴力沟通,体会自己和他人感受背后的需求,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去表达爱而不是消耗爱。

《非暴力沟通》:不让语言伤害到最亲近的人

语言暴力无处不在,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最常见的,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来自父母语言上的伤害。除了语言上的嘲讽、否定和打击,那些拒不回应的态度,脱口而出的评价,没有耐心的倾听,都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并一步步地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每天都在交流,却闹出了不少误会与不快,甚至引发了人际间的冲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其实只要转变沟通的方式,就能找到彼此相通的人性,从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卢森堡博士将他长期工作的实践、总结写成了一本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自2003年出版以来至今畅销不衰,是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手册。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Dr.Marshall Rosenberg),非暴力沟通创始人,童年的时候有过一段充满冲突与暴力的生活经历,这促使他去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互相伤害,而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些人依然能心存柔情?这两个疑问引起了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63年,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成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非暴力沟通》介绍了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运用在亲密关系、家庭、组织机构、心理疗法,甚至是地区冲突中。 非暴力沟通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通过转变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用词,减少人们在沟通中的误解,从而发现彼此相通的人性,使得双方之间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倡导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先用心体会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并且可以尊重而诚恳地聆听他人。卢森堡博士将非暴力沟通模式归纳为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 我观察到了什么?

2. 这些观察给我带来什么感受?

3. 我的什么需要导致了这种感受?

4.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的请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一位妻子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这一周晚上你九点过后才回家(观察),我不太开心(感受),因为我希望能和你共进晚餐(需要),你是否愿意每周至少三天在七点前回家跟我一起吃晚餐(请求)?”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妻子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当然,作者也强调了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大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调整。接下来,我们来详细阐述这四个要素。

在这里,作者提到如果将评论当做观察,人们关注到的将会是批评的语言,因而产生逆反的心理。

比如一个妈妈谈到自己儿子吃零食这件事时,她有以下两种表达方式:

A. 我儿子真是一个贪吃的小孩!

B. 我儿子一天要吃一个冰淇淋和两包薯片。

在这两种表达中,A句式中的“贪吃”是一个评论性语言,而B句式中描述的是观察结果,且不带有任何评论。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评论性的语言往往会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这样自然得不到友好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倡导通过观察的语言来描述结果,而不是用评论的语言来评判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时刻做到客观观察、不对他人进行评论分析,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常的沟通中,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不懂得将观察的结果描述出来,更倾向于用指责的语言将问题弄得更加复杂。

非暴力沟通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用更丰富的词汇、更具体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说出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让沟通来得更顺畅。

卢森堡博士提到,很多人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在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感受和想法是有区别的。例如:

A. 想法:我觉得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B. 感受:昨天我不舒服,没有得到你的问候,我感到很难过。

当说出“我觉得”时,你表达的已经是想法了,而这个想法常常也是一种判断。那么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建议建立一个丰富的词汇表,因为情绪是多样化的,单一的表达无法准确传达你的意思,词汇表可以帮助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其实是在传达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不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剩下的只有猜测和指责,这样你的需要永远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不鼓励表达个人需要,这被认为是一种弱者的行为,但是长期忽略个人需要,只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痛苦。

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非暴力沟通提倡用直接说出这些需要的方式来代替指责与批评,沟通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一个朋友指责另一个朋友:“你不记得我的生日,太让我失望了。”这种表达方式没办法让对方知道你真正的需要,我们来换一种表达方式:“你不记得我的生日,我很失望,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的感情。”这样对方才知道你真正的需要是希望朋友和你一样重视这段友情。

只有当人们开始谈论需要时,大家才会开始想办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由于理解偏差存在的普遍性,当我们提出请求时,要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抽象的语言会让请求变得含糊不清,别人不好理解你的需要。

例如一个妈妈希望他的儿子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当她在向孩子表达请求时,孩子对“上进心”这个概念感到模棱两可,因此需要一个更具体的表达。妈妈希望儿子有上进心,其实是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完成每天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前五名。这样用具体的语言表达请求,孩子就知道妈妈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了。

我们在表达请求时,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这个请求会受到责罚时,此时请求在他们眼里就变成了命令。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明确了请求与命令的区别:“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前面一个例子当中,妈妈希望孩子认真学习,做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如果孩子没有满足妈妈的请求,考试没能排进班级前五名,因而被妈妈责骂,此时,妈妈的请求就成了命令。而妈妈如果认为孩子的不顺从是对她的反抗,她所提出的请求在孩子眼里也会被当作命令,由此而带来的强迫感会让孩子更加拒绝满足妈妈的愿望,此时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命令的时候,人们选择服从或者反抗,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 非暴力沟通强调了大家在提出请求时,是以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为根本的,当你能理解别人拒绝请求背后的原因时,这样的请求才不会成为一道命令。

了解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还要真正理解它的目的,非暴力沟通是建立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是出于爱和将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的目的,不是为了命令和控制他人。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框架——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一方面帮助我们更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此去聆听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体会他人在表达过程中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在沟通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四个要素,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流露我们心中的爱意。

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百度云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