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财书籍正文

中国历史书籍(中国历史书籍排行榜)

admin 理财书籍 2023-02-26 14:48:13 0

【按】一部抗击疫病的历史,也是人类的进步史,这十五本关于疫病史的经典著作,让我们共同了解历史,了解疾病瘟疫,共渡难关。科学的了解瘟疫,理性地对待瘟疫,是我们战胜瘟疫的重要方面。

1.《大流感》

作者: [美] 约翰·M·巴里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出版年:2018-7-1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新的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极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2.《逼近的瘟疫》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7-1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 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

3.《下一场人类大瘟疫》

作者:大卫.逵曼(David Quammen)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副标题: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译者:蔡承志

出版年:2016-2-3

逵曼的《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是一部科学报导巨著,循线周游世界,探究这项主题。五年来,逵曼和科学家形影不离,实地深入田野—孟加拉国一处树梢、刚果一片森林、中国一家竹鼠养殖场、纽约州杜且斯郡一处郊区林地──还进入了他们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他访问了幸存者,采集了身亡者的故事。他从最新研究发现了意外事项,得知了公共卫生官员心中的忧惧,提出了研究人员眼中必须高度关注的状况。《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讲述科学、历史、秘辛和人类创痛,化为读之不忍释手的剧情。「下一场大祸」会在哪处偏远地带,从哪种无辜的动物现身?那会是中国南方某种啮齿类动物?西部非洲某种猴子?马来西亚恰好停栖在某家养猪场上方的某种蝙蝠?在这个快速旅行且稠密人类族群之间频繁交流的时代,新兴疾病有可能不到几个小时就传遍全球。不过它会从哪里开始,如何起步?最近起次爆发可以提供一些指引,于是逵曼投入寻根探源,追查伊波拉、马堡病毒症、SARS、禽流感、莱姆病以及其他古怪阴森的外溢案例,像是非洲土著煮食一只死掉的黑猩猩,导致全村遭伊波拉肆虐;一名染上SARS的超级传播者入住香港一家酒店,导致疫情迅速扩展到加拿大、新加坡跟越南;以及世纪黑死病──爱滋病又如何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起步等等。《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提出一些急迫的问题:这些事件是偶发不幸或连带有关?它们只是不巧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是我们因故引发的?可以采行哪些措施?不过《下一场人类大瘟疫》不只是实地报导的嘹喨号角,它还优雅道出一段求知的故事,铺陈穿梭时光,跨越地貌,也带我们全新认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奥妙运作。

4.《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5.《黑死病》

作者: [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 Francis Aidan Gasquet)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副标题: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

译者: 郑中求

出版年:2019-1-1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一书详实记录了1348到1349年的黑死病在欧洲起源、传播和扩展的过程,对黑死病在英格兰传播过程的叙述尤其详尽。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美国历史评论》《英国医学杂志》《都柏林评论》《演讲者》《东盎葛利亚人》等媒体给予好评。

6.《医疗与帝国》

作者: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译者: 李尚仁

出版年:2019-8

本书在地理尺度上横跨美、亚、非三洲,并顾及澳大利亚、太平洋岛群;在时间刻度上,自17世纪以降,横跨350年;在资料取用上,参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资料,能够回应过去研究者局限于特定区域或是特定疾病的不足。从全球史的视角,详尽分析了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现代医学的诞生过程。

7.《什么是医学史》

作者:[美] 伯纳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颜宜葳

出版年:2010-6

《什么是医学史》内容简介: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伯纳姆在《什么是医学史》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约翰·伯纳姆(John Burnham),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遗产中心及历史系教授,专长医学史和美国社会史,尤其是精神病史。

8.《疫苗的史诗》

作者: [法]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译者: 宋碧珺

出版年:2019-1-1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疫 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9.《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作者: 韩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5-5-20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时期,也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通过研究宋代瘟疫的流行情况,探讨了宋代不同社会阶级对疫病的认识、态度及采取的防治措施,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宋代瘟疫的流行和防治问题。本书由宋代瘟疫的流行、种类、分布及其社会影响,宋代官府对瘟疫的认识与防疫机制的建立,宋代官府防治诸路州县瘟疫的措施,宋代官府防治军中瘟疫的措施,宋代官府防治牲畜疫病的措施,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对瘟疫的认识与防治,以及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特点、作用与历史借鉴等部分组成。

10.《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作者: 余新忠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4-1

卫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对“近世卫生”这一目前正趋兴起而仍尚薄弱课题的探究,对于呈现中国近世的日常生活经验、近代社会变迁以及省思中国“现代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晚清新“卫生”的登场,不仅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公共和个人生活的环境状况的不满,而且还慢慢使得国人对自己种族的健康失却了信心,并进而开始藉由“卫生”来论述种族和国家的危机。本书首先从“卫生”概念的演变入手,以从概念到观念再到相关实践的思路逐次对清代与防疫和城市环境卫生相关的诸多问题及其历史变迁脉络展开探讨,藉此展现中国近世社会的变动与特质,以及中国人有关身体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究传统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展开对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的省思。

中国历史书籍(中国历史书籍排行榜)

11.《鼠疫与近代中国》

作者: [日] 饭岛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译者: 朴彦 / 余新忠 / 姜滨

出版年:2019-4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饭岛涉,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12.《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作者: 余新忠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出版年:2013-1-1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13.《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

作者:刘绍华

出版社:卫城出版

副标题: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

出版年:2018-10-11

页数:577

一般人听到麻风,少有不觉骇然,此疾在患者外观上造成的损害,有时令人怵目惊心,因此即使传染力很低,却仍长期背负沉重污名。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原是麻风流行之地,却在三十年后达成世界卫生组织的防治标准,摆脱疫情威胁。这项成就得来不易,彼时苦难丛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究竟是如何办到?这是作者试图解开的谜团。刘绍华的漫长解谜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进行《我的凉山兄弟》时,第一次踏入麻风村。此后十余年,她走访中国各地的麻风聚落和防治机构,一共正式访问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风医生。麻风医生的身影穿梭全书,如同当年他们奔忙于国家政治与底层苦痛之间。他们的生命故事,交织出社会主义中国麻风防疫运动的后台样貌、乃至人道理想与革命现实难以两全的矛盾挣扎。单数、大写的历史叙事,往往充满虚构和流失真相。本书以人类学民族志方法为主,文献爬梳为辅,勉力将历史还诸沉默众人,为时代留下复数的重要证言。

14.《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作者:梁其姿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译者: 朱慧颖

出版年:2013-5-1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15.《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作者: [美]班凯乐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朱慧颖

出版年:2015-4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来源:史学研究

中国历史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