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书籍正文

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图片)

admin 文学书籍 2023-03-07 09:31:44 0

通常书籍的装帧方式有哪些?一本书可以用多种方式装帧么?

不止5个吧

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简册装——最早的书籍写于竹简之上,其装帧方式就是绳线编连及收卷。

卷轴装——帛书无须编连,但长度较长,通常采用卷轴的装帧方式。纸写书籍出现后,最初也采用卷轴装的方式。

经折装——唐代时,出现了经折装,经折装的书籍其实还是一幅完整长卷,只不过人为从中折叠,阅读时,可以一折折地看,收拢后为一长方体,更节省存放空间。

旋风装——经折装出现后不久,人们就发现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易散易断,于是就将卷轴装和经折装结合起来,用一张长纸将书籍的首页和尾页粘接,形成了旋风装的书籍装帧方式。

蝴蝶装——雕版印刷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书籍装帧方式的革命。由于雕版面积有限,书籍不再是一幅长卷,而以页的形式呈现。印刷书籍中最早出现的装帧方式称为蝴蝶装,即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逐页用浆糊粘贴。这种装帧方式,书籍打开时,版心居中,书页向左、右两边同时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宋元时期(960—1368),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包背装——蝴蝶装书籍,如果纸质较薄,极易造成正面与正面相互附着。翻阅时稍不留意,很容易将两个单页同时翻过,看到的仍是无字的背面,阅读相对不便。为此,人们改进出包背装的书籍装帧形式。与蝴蝶装相反,包背装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侧为书背,用包背纸和浆糊包裹书背。包背装书籍翻阅方便,一目了然,自南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清代。

线装——包背装书籍以浆糊粘背,牢固度较差,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线装代替。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包背装以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打眼订线,以线绳固定书背,因而牢固度更高。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破散,直至今天仍有使用,其牢固度甚至强于很多今天的胶装书籍。

书籍如何装帧

书籍装帧包含三大部分:封面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设计,精装书还有护封设计;版式设计,包括扉页、环衬、字体、开本、装订方式等;插图,包括题头、尾花和插图创作等。

一、封面设计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 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

1.文字

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丰富画面,可重复书名、加上拼音或外文书名,或目录和适量的广告语。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封面上也可以不安排作者名有出版社名,让它们出现在书脊和扉页上,封面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则根据设计需要安排在勒口、封底和内页上。 充满活力的字体何尝不是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同样象广告设 计构图中所讲述的,把它们视为点、线、面来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2.图形

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体的写实手法应用在少儿的知识读物、通俗读物和某些文艺、科技读物的封面设计中较多。因为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对于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而科技读物和一些建筑、生活 用品之类一画册封面运用具象图片,就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

有些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封面设计, 有时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提炼表现,可以运用 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

在文学的封面上大量使用“写意”的手法,不只是象具象和抽象形式那样提炼原著内容的“写意”。而是似象非象的形式去表现。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手法,着重于抓住形和神的表现,以简练的手法获得具有气韵的情调和感人的联想。有人把自然图案的变化方法也称为 “写意变化”,在简练的自然形式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追求形式美的表现。进行夸张、变化和 组合。而运用写意手法作为封面的形象,会使封面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的趣味性。如《少年文艺》封面“少”字的大特写,好似飘扬的红领巾,给人一种联想,从构思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少年文艺》的个性。而变形的儿童读物封面,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中能找到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中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些具有写意的中外古今图案,在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封面整体

封面其实并不只是正面,诚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正面。但是出于审美的高要求,不应当将反面弃之不顾,再看书脊在书架上也同样 发挥着广告和美观的作用。因此,封面的正反面和书脊都应纳入封面设计的范围。整个封面是书籍装帧大整体中的一个小整体,正反和书脊的相互关系有着统一的构思和表现,这种关系处理得成败,同样影响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效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类型:

A.正反面设计完全相同。或大体设计相同,但文字有所变动,正面出现书名,反面采用拼音、外语,或极小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人员名字。正反两面色彩、设汁有所变化。

B.以一张完整的设计画面分成封面、封 底和书脊,分别装饰文字。

C.封底以封面缩小的画面,或小标志、图案与正面形成呼应。

D.书脊应该是封面设计的体现,尤其在厚厚的书籍上,表现尤为如此,而不应满足于排列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通过与正面书名相同的字体,在狭长的面积内,安排好大小、 疏密关系,有些运用几何的点、线、面和图形进行分割和与正反面形成呼应,并与之形成节奏变化。

E.书脊的设计可以独居一面,可以用文字压在跨面的设计上。在精装的书籍上,常常还有护封,既能起一种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一种小型广告。护封设计纸张、印刷精彩,表现力丰富。有护封的封面可以简洁些,达到变化的效果,同时又因为封面运用了亚麻布、漆布、皮革等装帧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制约,故采用简洁的表现式。护封的勒口也需精心设计,成为封面整体的一部分,并可利用其刊登内容提要、作者介绍、出版信息,丛书目录等。护封分全护封和半护封,半护封的高度只占封面的一半,包在封面的腰部,故称为腰带,用来刊登书籍广告和有关书的一些补充各项,也起着装饰作用。

二、版面设计

所谓版面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新闻出版物幅面内,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特的风格。

在书籍的目录或前言的前面设有扉页。扉页包括扩页、空白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太多的扉页显得喧宾夺主,因此它的数量不能机械地规定,必须根据书的特点和装帧的需要而定。目前国内外的书籍,往往比较简练,多采用护页、正扉页而直接直进入目录或前言,而版权页的安排则根据具体情况而正。

正扉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简练的图案。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扉页的方向总是和封面一致。当我们打开封面、翻过环衬和空白页;文字就出现在右边版心的中间或右上方。除此也有利用左右两面作为正扉页的设汁,称为两扉页。扉页上的字体不宜太大,主要采用美术字与封面的字体保持一致。扉页的设汁非常简练,并留出大量空白,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放松的空间。

无论打开正反面封面,总有一张连接封面和内页的版面,叫做环衬,目的在于封面和内心的牢固不脱离。精装书的环衬设计也很讲究,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插图、图案,也有用照片表现,其风格内容与书装整体保持一致。 但色彩相对于封面要有所变化。一般需要淡雅些,图形的对比相对弱一些,有些可以运用四方连续纹样装饰,产生统觉效果,在视觉上产生由封面到内心的过渡。

版面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形式最好地表现版面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立版面的风格。一般而言,不同的新闻出版物的版面风格都应有所不同。但同一种新闻出版物的总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怎样利用版面设计的手段达到设计版面的风格目标呢?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从字体、字号上来体现。如有的版面不用黑体字以保持淡雅的风格,有的版面则大量采用新型字体以体现其新颖、活泼的风格;

2.从正文行距行宽来体现。如有的版面加大行距以使版面明朗悦目,有的版面行宽很长使版面庄重典雅;

3.从图片、表格的形式上来体现。图片表格的大小、形状、数量的多少以及位置的安排都能给版面带来不同的特色;

4.从版面装饰来体现。版面装饰主要指花边、花线、题花、网底、加框等装饰性符号。版面装饰符号如何安排也是体现版面风格的重要手段;

5.从版面空间来体现。有的版面空白多,以体现明朗清秀的风格;有的版面空白少,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应该说,版面设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工作。版面设计人员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

1.应了解新闻出版工作的各环节,懂得整个编辑排版流程;

2.有较强的新闻理论业务知识,有敏感的“新闻鼻”,也就是说要“识货”,知道那些新闻是最重要的,能基本判断稿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

3.应熟悉一些印刷知识并掌握排版和制版的知识。就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人员而言,应掌握激光照排技术;

4.应熟悉本社激光照排系统中字体、字号、版面装饰符号的种类并能熟练应用之;

5.应了解各种制版方法对原稿的要求;

6.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修养;

7.此外,还应该研究版面的构图、版面的结构模式、版面的风格、版面的阅读适应性以及版面的美化等,使版面设计给人以美感并有利于阅读。

三、插图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 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 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这 就是插图的含义。

插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艺性的插图。画者通过选择书中有意义的人物、场景和 情节,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可以增加读者阅读书籍的兴趣,使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 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又得到不同程度的美 的享受。另一类是科技及史地书籍.这类插图 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以达到文字 难以表达的作用。它的形象语言应力求准确、 实际,并能说明问题。一个苹果的照片能帮助 我们看到非常客观的形状、颜色、结构和质感。 一粒种子的说明图,不仅能再现它的形状、结 构,而且能把它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体现出来。

文学插图可以说是文艺性插图的典型.包括了题头、尾饰、单页插图和文间插图。其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有水墨画、白描、油画、素描、版画(木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画),水粉、水彩、漫画等等。有写实的.也有装饰性的。插图创作的第一步,在于对原著的理解。不但要了解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原作的主题精神,还要通过深入阅读原著,搞清原著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是古典文学还是儿童文学?是小说、 散文、诗歌.还是童话、寓言、笑话?原著风格是粗犷豪放、细腻严谨,还是热情活泼、纯朴深沉?原著中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人物形象、服饰道具、日常习俗、建筑环境等。并且通过视觉形象资料加深理解,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没有文学中所描写的生活体验,很难在画面上体现文学内容。只有查阅有关资料,如其民族、时代相近的绘画、雕塑、 建筑、工艺品.以及各种文物资料进行分析,将各种感受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找出规律,以此为依据,按原著要求确定作品的基调,贯串于全部画幅中。这样书中的形象、资料中的形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做到心中有底,才能表 现深入,而不至于概念,同时也是一种个人的积累不断提高的方法,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有了这一步,则要对原著进行提炼,找到有戏可唱的情节内容。文学原著的篇幅很长,插图又不是连环画式的以图为主、一本书只安排几幅插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幅插图抓住 一段文字的情节内容的主题,将最具有典型意 义的文字内容,并适合于绘画表现的情节表现出来。这种插图不是停留在看文识图上,而要 经过再创作,使其具有艺术个性的感染力.同 时也要深入具体、刻划入微,让读者从中既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又能感觉到具体的生活形象。陈老莲的《窥简》一图,择取营驾躲在屏风一端看信,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红娘偷偷从屏风另一端察看,她那手指点在唇边,轻是机灵的神态,活现出少女聪敏活泼的形象。画面处理极为简洁,以一扇精彩的屏风展现了闺房的环境,上面的花鸟画,无论是飞翔交朴的蝴 蝶,还是切切私语的鸟儿,都巧妙着营营的美好愿望。极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正因为一张插图要表现众多的文字内容,有的插图采用了将不同时间、地点纳入一幅画的方法;写实性的插图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装饰性的插图不受透视、比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根据立意组织在画面之中,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绘画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插图的形式表现丰富,同样按写实和装饰两大类来分,各个国家的插图都有自己风格,即使同一国家、同一类文学作品,也会因为各个插图家的艺术修养、对原著的理解不同,采 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画面形式来表现。而作为一个插图画家,面对着不同内容题材的书籍,要认真研究思索,找到恰当的手法去表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去对待。黄永玉的插图《阿诗玛》不仅集中而真实地表现了主人翁的欢乐与幸福,劳动与英勇,困难与遭遇,而且对诗的节奏、情绪和风格的表达,也有着周密的匠心经营。整套插图富有韵律感的构图、流畅的线条、朴素淡雅的色彩、变化丰富的 刀法和装饰味。但他为《叶圣陶童话选》、《冯雪峰寓言》作的插图,根据原著不同风格,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叶圣陶童话选》的插图中,出于画家对童话的理解和儿童欣赏要求的熟悉,更加发挥艺术的夸张和想象,满足儿童对新奇、强烈、稚气和拟人化的兴趣。一个个充满人格化的动物生动活泼地出现 在小读者的眼前。

一本书的插图,不会仅仅一张,因此插图与插图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文章开幕用的题头、闭幕用的尾饰和文本中间的插图,要处理好与字和空间的关系。整套的插图在构思时就要有个整体设计安排,封面、环衬、扉页 到尾声上的插图,以及装饰图案,要贯穿在书籍的主题中,并在书籍装帧这组“建筑”中达到和谐完美,让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有哪些

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常见的卷轴装、线装、经折装,还有旋风装、梵夹装、金镶玉等等。一、卷轴装

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二、梵夹装

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页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

三、经折装

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四、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旋风装亦称“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五、蝴蝶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六、包背装

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它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就是无字反面以及装订不牢的弊病。但是包背装仍是以纸捻装订,包裹书背,因此也还只是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

七、线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跟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八、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页中间,超出书页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页平,以使厚薄均匀~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过程中几种主要的装帧形式?

书籍装帧形式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类。中式包括 ①简策装、②卷轴装、③旋风装、④经折装、⑤蝴蝶装、⑥包背装和⑦线装;西式分为①平装装订、②精装装订、③活页装订和④散装装订。

这里说一说中式的书籍装帧形式:

1、简策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2、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它是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3、旋风装、经折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4、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5、包背装。是指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装上厚纸做皮,不见线眼,故称为包背装。

6、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图书的装帧方式有几种

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