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书籍正文

日本优秀书籍装帧设计(日本优秀书籍装帧设计理念)

admin 哲学书籍 2023-01-02 10:11:37 0

日本书籍装帧有几种风格?

1.纯粹的几何体设计算一种——比如杉浦康平的早期作品中就有体现。

2.类似中国文化的笔墨及民间习俗文化风格——很多不做举例

3.日本的简约设计风格!无论竖版还是横板除了纸张很牛之外就是简约风格。比如很多书籍封面就一行字 很干净又很讲究!

中西方的书籍装帧有何区别 中西方的书籍装帧的区别

1、中西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

(1)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在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风格和生产工艺层出不穷,设计理念、方法、方向发生深刻变化,其价值越来越被认可的同时,市场经济也为设计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媒体的竟争态势下,传统观念的书箱装帧面临巨大挑战,设计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培养新的现代审美观,使书籍满足基本阅读功能的前提下,还具备欣赏、品味、收藏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箱装帧的设计艺术要不断服从于市场开发的需求,设计思路要以时代意识为基础,使中国的书籍装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国外的书籍装帧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的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德国、美国和日本,它们的设计风格各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注重视感、质感、手感三方面,它包含着造型设计、材料运用、印装质量,注意书箱传递的广告信息、陶治倩操,以增强书箱装帧设计的素养。

2、中西书籍装锁形式语言比较。

构思与表现完美结合的是优秀设计,好的表现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图形表现方面:中国设计常用到线条,线条看似简单,却是创作者情感流露,是智慧的结晶,西方设计喜欢用色块表现块面感,这与他们求真、求实的性格相吻合。在色彩方面:中国画重写意,水墨画是我国绘画的代表形式,古有墨分五色之说,强调的是色彩的对比,西方重写实,追求情景再现,强调的是色相的对。在文字表现方面:中国书法亲切、自然、动人,西方文字是由二十六个字母组成更多的是凸显理性。整体明快、直观、广告味较重是美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活泼、华丽是法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设计质感亲切、舒服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英国书箱装帧设计;日本的书箱装帧设计新颖、活泼、含蓄而又不失精致,将过去的手工技巧和现代的自动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引进外来现今文化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相反的更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强烈的现当代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而中国的书箱装帧则在东西方风格兼收并蓄的古朴、淡雅的基础上,富于素养、见长,同时有着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总的来说西方追求直观、理性,东方则显得含蓄、感性。

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平面设计作品风格简论!!

田中一光在创作中格外注意视觉元素的表意功能,以脸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日本舞蹈》,画面以方块等分,用几何性等分的形状,按理说是机械的、理性的,而田中在处理时却把代表眼睛的两个半圆同时向内侧倾斜,这一斜就产生了表情,形成满脸微笑的动的造型。嘴的大小两个圆稍微一错,就不仅与眼部的表情统一起来,而且使眼部的半圆形和嘴的半圆弧形的统一节奏有一个装饰音。长久地凝视这张脸,仿佛真能聆听到佳人的莺莺细语。又如《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这张 海报的造型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大首绘"的遗风,这是不同门类艺术互相借鉴的高品位的作品。

田中一光作品内

通览田中一光的作品,感受最强烈的是他大胆的想象和表现的洗练性。在四十多年丰富的设计活动中,他不断追求新的发想,继续这大胆的实验。细看他的作品,就会看到大和民族崇尚单纯简洁的艺术气质,没有那种罗可可式的繁琐和纤巧,更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清澈浑朴,那种貌似不经意的随意性,那种去掉了雕饰的淳朴,那种追求线与色面本身的量感和张力,那种超乎西方传统的透视和素描意识,那种举重若轻地寓对比色于平和,在田中一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表演海报

看了田中一光的书籍装帧的成就,就会清楚地感到他既新颖又不失严格的秩序感觉。继承了日本文化传统中最优秀的部分、又大胆开拓出新表现方式的田中一光,使我们明确地意识到:他的卓越,不仅是基于造型基础,而且也是基于对历史遗产的深刻理解。1904年日本的冈仓天心在圣路易斯的万国博览会,面对西欧的听众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看到阴影就想起伦勃朗,而我们看到波光就想起了尾形光琳?田中一光的世界正是继承了尾形光琳描绘的波浪的精细闪光,使其更加耀眼辉煌。

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历史

中国古代书籍并没有“装帧”一词,而是装订,即艺术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总称。明代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论述了装订艺术:“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应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即书籍装帧的原则是保护书籍完好,使阅读功能和审美要求辩证地统一起来,而绝不是单纯的装饰华丽。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1、简策形式(简牍)

简策,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始于周代(公元前11世纪)、盛于秦汉(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为简策,用木做的书,称为版牍 。

帛书装帧的三种方法

帛书的装帧目前已知的有三种:折叠,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面积较大的帛图帛画上;装盒,这种帛书的书叶面积基本相同,呈长方形,写好以后,按顺序将书叶排列好,然后装进一个方盒中。这种装帧的意义,在于完全脱离了竹木简编连成册、卷起收藏的传统习惯,为中国古籍逐渐向册叶制过渡,创造了条件。卷装,这种帛书还是模仿简册将所有书叶连接成一个长条,再卷收起来。由于帛书较软,直接卷起来不太方便, 人们就用一根小板条或小棍粘在帛书的左端,以此为轴将帛书卷起收藏。有些帛画为了观赏,就在帛画上端粘上一根苇杆作轴,中间拴上一根线,以便悬挂。

2、卷轴形式

出现于六朝,广布于隋唐(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卷是用帛或纸做的。四个主要部分:卷、轴、镖、带

3、经折装和旋风装(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

唐代后期(公元 9 世纪)

经折装,将长的卷子折成相连的许多长方形。

旋风装,将经折装的书前后用木板相夹。

宋元两代有的折装佛经与明清时代的折装佛经书皮的装法明显不同:宋代装在卷首、元代装在卷尾,书皮宽度是书宽的两倍还多,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包裹整册书籍。日本学者岛田翰在其著作《古文旧书考》中讲到的类似日本“囊草子”的大概就是这种装帧。他以为这就是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提到的“旋风叶”。由于他叙述得不太清楚,以至后人根据他对旋风叶的解释,认定用一张整张书皮包裹经折装书籍右侧、把书籍首、尾粘在一起的装帧就是中国古书旋风装。

4 、册页形式

发端于五代,沿至明清(公元 10 世纪至 20 世纪初)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促进书籍发展的重要条件。

5、蝴蝶装,一个版印就是一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一起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有时用丝织品做为封面面料,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而得名。

6、包背装,近似与现在的平装书。

线装,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前后分为封面和封底,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一册。

7、现代书籍形态

平装、精装和多媒体光盘。

日本优秀书籍装帧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