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书籍正文

原生家庭心理学书籍(原生家庭一书中的经典理论)

admin 哲学书籍 2023-01-19 09:21:26 0

《原生家庭》: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所做的序中这样写到,只这一句话,就击中了我心灵的靶心。

原来我孜孜不倦地阅读心理学书籍,唯一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了解和认识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而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这本书,又一次拔高了我了解自我感受的能力。

除此之外,它还默默影响着我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比如,看完这本书再去看一些电影,能有一些不同的角度,或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

最近几天趁着刚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我又追了他另一部获得过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提名的《无人知晓》,在缓慢的节奏之外,很快意识到电影的悲剧源自母亲的不作为。

而做出不作为行为的父母在书中被作者成为“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也是有毒的父母的一种。有毒的父母制造了有毒的家庭生活模式,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不可避免地被荼毒。

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个人的思想觉知,但是改变它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如果你也有一些灰暗的痛苦的感受,但是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许适合看一看。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还是颇受欢迎的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这本《原生家庭》曾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被称为“苏珊·福沃德的心理学经典作品”,被誉为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就像武志红老师在推荐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尊重一个真相,就是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至少敢于承认这个事实时,才真正走上一条找回自我的道路。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本书除前言和尾声外,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和“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书中采用案例和论述相结合的方法阐释作者的观点,使读者能够轻松走进人物的故事,但是这种分散的写法也需要仔细去总结作者的意思,需要多看几遍。

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不同的家庭模式如何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以及这些创伤如何影响他成年后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提供直面父母影响的方法,教人们改变行为模式,重获人生自由。

同《沟通的艺术》中自我的社会性根源的观点一样,苏珊·福沃德博士也认为是孩子对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加之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信任、依赖和爱,使家庭模式在一代代人之间遗传下去。

家族中好的品质会遗传,坏的品质也会遗传,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就是始终用负面行为模式支配着孩子的伤害型父母,分别为:不称职的父母(不作为或忽略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有毒的父母因为自己童年和性格、人格的缺失,因为受自己祖辈的生活方式影响,没有能力成长为一个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同时还把这些负面行为继续带给自己的孩子。

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父母子女关系的倒置、自我价值感缺失、孤独自卑、愤怒恐惧、深深的无力感和信任感缺失……

这些特点是怎么造成的?有毒的家庭模式又是怎么运转的?

首先,要审视有毒的家庭体系的观念 ,观念包括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观念是我们去理解、认知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P155)观念是家庭系统的骨骼。

其次,要了解有毒的家庭体系的规矩 ,也包括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规矩既是观念的具体做法,也是实际制约孩子的条框。”(P155)规矩是家庭系统的血肉。

最后,要知道是盲目的顺从驱动着家庭系统的运行 ,它就像是肌肉。(P157)

因为有错误的观念(如父母子女地位的天然不对等),有错误的规矩(如子女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父母),又有子女对父母盲目的顺从,才有了父母可以掌控、伤害孩子的机会和可能,有毒的家庭模式才能完成代际遗传。而要克服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许多成长自不健康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觉得痛苦和茫然,本以为到了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候就能按照曾经预想的去做,才发现内心的抗拒、恐惧和强迫性重复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

想要从旧有的家庭模式中走出来,需要精神和行为全部做好准备,这个准备的 第一步就是释放愤怒 。把悲痛和愤怒释放出来,把别人的责任归还于本人,受害者才能迎来真正的平静。

第二步就是使用理性在认知层面做好准备。

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那些具有破坏性的观念,这些观念使自己放弃自由选择权而将父母的感受作为行为的基准,痛苦的感受又使自己更加纠结和茫然;了解观念、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后,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和表明立场的方式重新进行自我界定,获得准确正面的自我认知。

第三步是在情感方面做到自我满足。

把责任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卸下自我惩罚的负担,明白童年的不幸不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愤怒的时候愤怒,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理性对待它们,好好照顾自己;可以通过写信和当面对峙的方法告诉父母他们曾经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明确表明自己对今后生活的态度和立场,摆脱对旧有模式的恐惧感。

即便自己做得再好再努力,父母或许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苏珊·福沃德给出的方法并不是在成年后再获得父母的道歉,或者弥补童年缺失的幸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该为当下的生活负责,释放愤怒、了解自己、学会对抗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收获独立而自由的人生。

这也是书本最后一章强调的,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需要自己的努力,通过给自己和孩子 做出承诺、做出改变行为和向孩子道歉 (在向他们发火后),从身上割下原生家庭的毒瘤,给孩子和未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当我回忆这几年的经历时,发现自己不自觉的在使用书中的方法克服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不良影响,并且成功地找到了舒适的生活方式。

父亲在我11至16岁的青春期间,算是一个掌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加上我们家族重男轻女,父母子女、夫妻地位天然不平等,造成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过得不开心。

按照书中的理论分析,“观念具有很强大的力量,能够区分是非好坏,也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道德价值、教育程度、性别观念、职业选择、行为准则和经济状况。他们形成了一个家庭的行为模式。”(P151)

我们家的观念比较守旧、封闭,所以要求妻子要顺从丈夫,孩子要顺从父母,即便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孩子没有反抗的资格,反抗的结果就是挨骂挨打。

观念决定了规矩,规矩影响了行为,行为带来了感受,或者观念也直接影响了感受。当我越长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就觉得父母很多事做的不对,他们说的也不对,但是从小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全盘接收他们对我的评价,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我的自我认知,就是自卑、软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对改变深深的无力感。我总是觉得不被理解,特别孤独。

在我24岁那年开始工作,并且遇到Charles先生之后,一切都变了。我开始着手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决定,不再听从父亲的安排,并且排斥他插手我的生活,父亲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时常勃然大怒。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会用我不好好学习考试以获得职位晋升为理由训斥我,而明显的排斥真实理由,即他不满意我与先生恋爱,因为觉得他的条件不好。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操控型父母所用的间接方法,避免直接冲突或制造孩子的(我的)内疚以转移自己的烦恼和压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可以被掌控的轨道上。

10-13年,我从恋爱初始觉得被理解被鼓励,到渐渐对先生释放我对家庭的不满和愤怒,再到受他影响一点点明白父母对我没有那么多爱(或者至少没有他们宣称的那样爱),我不必依赖他们的评价或感受而做决定,然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取得几个巨大的进步,我逐渐改善了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也慢慢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自己做各种决定。

13年结婚后,我更是开始了自己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凡事不再听从父母任何的意见,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苗头不对立马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中止谈话)和表明立场(不对他们抱有期望)的方法面对他们。我们结婚前与父亲有矛盾时我还使用过写信的方法向他解释问题(与他对峙),后来时不时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他小时候他的很多言行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当面对峙)。

整整8年,我终于用8年的时候完成了小时候的期待,就是为自己而活,活得开心舒服自在,没有对父母的责任和内疚,也没有想法和行为的纠结和反复。而我的父母,也有了一些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我(和弟弟)的改变而带来的他们不得不改变。

我用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因为了解到父母永远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也永远不可能弥补儿时所有的缺失。我要做的,不过是从现在开始更了解过去的自己,以期塑造更好的未来,给我的孩子更好的开始。

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的最后一章说,“能否从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学会对过去放手,学会重新定义真正的爱,学会相信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每一个带着原生家庭伤疤的人都有能力走入自觉而自由的人生。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伤疤怕什么,那只不过提醒你你要努力去修复它。希望每一个纠结于童年痛苦的人,都能从夹缝中生出勇气,从裂缝中沐浴阳光。

《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控制欲强,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囧妈》在网络平台免费上映。影片讲述了徐峥饰演的伊万和母亲,踏上一趟开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车上母子两人相处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在影片中,当妈妈知道儿子结婚多年却不想要孩子,就在询问时却被儿子反驳说,我俩的事不用你管!没想到,妈妈却说“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这一幕简单的对话,如此熟悉却让人想逃离。原来在妈妈的内心深处,有很深的控制欲,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始终希望能够支配孩子的生活。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控制欲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分析原有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可操作性对策,可以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拥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专业性值得信赖。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通过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得到自由和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电影《囧妈》里有这样一幕:

在吃午饭时,伊万忙着给朋友发语音,妈妈就把小番茄送他嘴边。就这样,她一颗又一颗不停地喂儿子吃,甚至将剥好的鸡蛋塞进他嘴里,差点把伊万噎着。让妈妈没想到的是,伊万根本不喜欢小番茄,结果竟然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车厢窗外。

后来伊万和母亲出现争吵,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妈妈说话?你不乖了!”原来年近40的中年儿子,在母亲眼中却始终还是长不大的孩子,母亲似乎一直沿袭着小时候的那套管教模式——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依然横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义为“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当孩子成年后,依然把他当做孩子对待,从而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甚至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这种操控却往往让人意识不到,因为父母大多是披着爱的外衣,伪装成对孩子的关心,比如“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措辞。

如果说父母早期控制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出门,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有毒的控制。那么父母的操控,有什么具体表现形式吗?

第一种是直接控制 ,就是一种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诸如“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我不理你”、“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不给你钱花”、“你这么做,简直想把父母气疯!”

第二种是巧妙的操纵 ,也即细微、隐蔽的控制,通常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诸如父母一辈子围绕孩子来生活,制造状况让孩子需要他们帮忙。或是给孩子制造内疚,诸如“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操控,虽是披着爱的外衣,背后却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场较量。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在焦虑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难变得成熟,从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受到影响。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是父母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顾,可这种保护一旦过度,就容易演变成操控。那么,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电影《囧妈》里,有两段经典的对白,伊万对妈妈说“你心里住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做什么,喜欢什么,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可戏剧的是,这样的对话,同样发生在伊万和自己的老婆之间,老婆也反问伊万为什么要改造自己,并表示自己没法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万想逃离母亲的模式,却不想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对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缚。 由此可见,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选择逃离,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来取悦自己,而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到,如果父母给我们施压,通过让我们产生胆怯、内疚的情绪来控制我们,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叛逆。

从表面看来,似乎叛逆有利于心理解脱。事实上,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的解脱, 无论孩子选择投降还是叛逆,始终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 在书里就讲了一个例子:

乔纳森是50多岁的单身汉,尽管他事业有成,可每当他去相亲,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结婚,内心就觉得很害怕。因为母亲什么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热衷张罗儿子的婚事,可他却想从母亲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绝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对母亲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挣脱,通过叛逆和他们对着干,却不想由于过度反抗母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见,健康的反抗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试图通过叛逆向父母证明权利,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从大多数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几乎是孩子最初的启蒙导师,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认知体系。可如何为人父母,这一至关重要的技能,大多数人却只是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的教育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泛善可陈。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的行为产生于观念和感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就要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的行为之间的联系—— 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勇敢地和父母对峙,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容易把面对父母时产生的恐惧、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要知道,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和惩罚他们,更不是发泄愤怒,而是为了直面和解决问题。因此,与父母对峙时要保证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直面他们,二是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三是告诉他们实情,四是为了彼此往后的关系定位。

和父母对峙时,主要有写信和面谈两种常见的方式。其中,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倾述方式,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全面地展现出来,同时避免面对面可能发生的冲突。不过,面对面对峙也有一定好处,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感知对峙效果是否成功。

这两种对峙的过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同时要注意四个要点:

这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因此,在对峙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对峙什么内容,父母对自己做了什么事,当时的感受怎样,此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为了保证在对峙的过程中,控制欲强的父母无法占据对话的优势,苏珊·福沃德提出采取“非辩护性回应”方式,来化解矛盾的激发。

非辩护性回应,简单地说就是在回旋的时候,不为对方做出解释。 因为一旦试着解释和请求理解,那么就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处于弱势地位。来看书里母亲和孩子对话的两个案例:

其中案例2正是采用了非辩护性回应,在与父母对峙中,孩子没有试着解释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会因为极力辩解而让自己处于对话的弱势地位。采用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化解过激的情绪,同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对峙前,要做好预测对峙后父母的反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来只要比预期好的结果都让人欣喜。

在影片《囧妈》里,伊万和母亲对峙后,妈妈变得能够理解儿子,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再是小孩,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这就是对峙所带来的效果。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自身选择如何回应。相信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正视直面问题,认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消除父母控制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书单|100本心理学书籍,带你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之前答应大家会出关于治愈原生家庭伤害的文章,但后期的准备过程中发现工作量很大,前人诸多论述,诸多本书,我就算取其精华,也不是十几二十篇公号文章可以讲清楚的,并且就算我把精华理出来了,知识点太硬,干货太枯燥,会不会让大家没有阅读兴趣?会不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

所以,综合考量,我决定将我心目中认为比较好的,有实际阅读价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学书籍整理出来,让大家自行去阅读,感悟,吸收,治愈。

因为我个人在处理原生家庭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原生家庭治愈的道路注定漫长,且没有那么多捷径可以走,终其一生你会发现,原生家庭伤害永远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你,并且除了你自己,无人可以代你承受,也无人可以帮你成长。

我推荐的这100本书籍,他们有些致力于带你认识原生家庭,教你如何应对伤害,有些带你剖析和认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还有一些,则致力于带你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心理学中很少有关于原生家庭的基本理论,关于原生家庭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最早是由莫雷·鲍恩博士提出,只是很多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涉及了这方面,所以这100本书,是我从心理学书籍中单单挑出,涉及原生家庭方面的部分,以方便你阅读。

也许你会觉得100本书太多了,但其实心理学很多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后人的很多研究,有时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所以如果你想节省时间,你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那么你可以从书单的最前面开始看,因为前面推荐的书都是这方面的本源,而后面很多书都是更为具体的扩散性理解和诠释。

如果你刚入门心理学,可以从书单的后面往前读,这样不至于一开始因为纯理论的枯燥而望而却步。

最后,如果你真的渴望自我疗愈,那你应该明白,我们剖析原生家庭伤害,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认清自己,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拥抱和接纳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

我们的终极任务是,致力于人生的成长,致力于陪伴那个受伤的小孩,一起茁壮长大,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原生家庭心理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原生家庭心理学》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umlx 提取码:umlx

简介:《原生家庭心理学》这本书主要介绍原生家庭创伤与心理、性格之间的微妙联系。《原生家庭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以及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养育环境、恶毒语言、施暴行为、过度控制等角度剖析原生家庭之伤的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自我蜕变、性格重塑方案。

有哪些心理学方面的书,适合对原生家庭或父母有

我们为何对父母感到失望,源于我们内心的很多欲望和期许未得到满足。

父母不需要完美,父母不需要做到如此的公平,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我们需要去感谢他们所给我们的东西。

他们给我们的礼物里最大的是什么?最大的就是生命。

在卢熠翎老师的亲子疗愈课程,我懂得,如果我们还有其他想要得到的,我们都可以从其他的地方去得到。我们需要明白,父母本身就不是一个均衡得如此完美的人,同时他们的内在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爱。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也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从自己做起,去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疗愈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成长才是真正的化解之道。

原生家庭心理学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