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书籍正文

中学生励志书籍(中学生励志书籍排行榜)

admin 哲学书籍 2023-03-03 18:28:08 0

↓↓↓点击下方卡片,发现更多精彩↓↓↓

英语口语 · 吉米老师说

要活,就要活得热气腾腾!

人物·人生传奇

作者 l 江不流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原标题:《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我看过很多所谓的传奇,有的是靠父辈蒙荫,有的是借时代套利,有的是上天眷顾总能逢凶化吉。

这些,我都不服。因为真正的传奇,是下面这种:

一个15岁的少女,可以在上山下乡的时代风暴里,在找不出希望的大山深沟中,找出恐惧并潜伏忍受蓄势待发;

一个32岁的母亲,敢于决然砸碎铁饭碗,带着女儿转身走进大学的校园;

一个38岁的“人上人”,毅然抛下外企高薪工作,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

一个49岁只有七年级数学水平的中国人,在西方世界战天斗地,勤工俭学拿下会计学专科、数学本科和统计学硕士学位,并成为世界500互联网公司软件主管;

一个60岁的癌症幸存者,在花甲之龄清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回头关注身体和自然,凭借毅力恢复20岁的体魄和状态,穿越亚马孙的雨林,登上南美洲的高原。

这个传奇的名字,叫张京。

如今66岁的她,站在异国他乡的屋檐下回首人生,往事纷至沓来,洞若烛照。她说:

“人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唯一能决定的,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

"It is not up to you to decide what country you are born in, and what time you catch up with.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ecide is who you want to be."

有句话,在张京之前我从不相信;在张京之后,我深信不疑: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拼了命想做一件事,拼了命想成为某种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There are things you don t do now, and you won t do in the future. If you desperately want to do one thing, desperately want to be someone, the whole world will make way for you.

今天,我想说说张京的故事,看看一个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如何写下逆天改命的传奇。

01

如果找不出希望

那就找出恐惧

If you can t find hope,

find fear

1953年,笼罩朝鲜半岛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去,新中国的第一仗就干趴了世界第一强国。

同一时刻,张京出生了。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母亲是随军的军医。

1953年,不满一岁的张京和父母

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一个英雄主义的家庭,张京从小不爱针织女红,只喜欢把玩父亲的军功章,梦想成为母亲那样,能做开颅手术的外科医生。

只是追求宏大叙事的时代,个体的梦想显得不值一提。

1965年,张京升学初一。校园里不再听闻朗朗读书之声,代之以呼声震天的口号。

父亲被批斗游行,随后关进牛棚。12岁的张京,作为家中四兄妹的老大,早早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生活起居的职责。

从1965到1968,时代为华语词典贡献了一个新词:老三届。

张京是老三届里年龄最小的那一批。初中三年,她只在教室里念了一年书,其余两年辗转全国参加大串联,进京接受领导人审阅。

张京的初中毕业证书

那是一个知识大断层时代的开端,比同龄人幸运的是,父母都有文化,只要敢冒风险,她还有书可以看。

她最喜欢的,是《基督山伯爵》。大仲马在这本小说里写下的一句话,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持续赐予着张京力量:

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Always remember that before God unveiled the picture of human future, human wisdom is contained in two words: wait and hope.

1968年11月,广播里传来遥远北京的呼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5岁的张京,“带着一颗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头脑和一个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体”,被时代抛进了吉林省舒兰县西崴子公社。

1968年,张京(前排右一)下乡前和同学合影

那一刻的地球,呈现着夸张的两极分化。

东方的亿万青年,唱着苏联老歌“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奔向荒芜的农村;西方举全国之力,发射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把3名宇航员带向太空,并绕地球飞行163圈。

“学校回不去,工厂去不了,就象一个多余的环节,注定要从社会的链条中被摘除。”

面对轰轰烈烈要改天换地的一代人,深沉而苍凉的土地丝毫不为所动,它并未因几千万年轻人的到来而变得丰饶,农民反而更加贫困。

“从天寒地冻的刨粪,到春寒料峭的播种,从烈日炎炎下的除草,到秋风瑟瑟中的收割”,张京从不叫苦。

只是长身体的年龄,整日下地进行体力劳动,没有人吃得饱,没有人有力气。

年轻时舔舐过的无边无际的饥饿感,会写进一个人的基因里。

犹记得小时候吃饭,哪怕漏了一粒米,父亲都会罚我捡起来吃掉。

我无法理解,直到多年后阅读莫言的小说《蛙》,他写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太饿,咯嘣咯嘣吃煤快,还越嚼越香的故事。

父亲也是那代人,他们的轰轰烈烈,终将被岁月磨平。人定胜天的热情,没有唤醒这片古老的土地。

中学生励志书籍(中学生励志书籍排行榜)

到了1970年,身边有门路的知青,都通过各种途径回城了。

1969年,张京的知青标准照

在中国,哪里有好处,哪里就能看到人性。

只剩下张京,因为军人家庭的血性,不愿意低头求人。拖到1971年底,才进了山沟里的军工厂。

“我把过去留给了田野,而将来是什么仍是未知。”只是少年时读过的那些书,时不时会在午夜发出诘问:真的要一辈子扎根大山吗?

中学生励志书籍(中学生励志书籍排行榜)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恐惧,对于饥饿的恐惧,对于生命将走向一片荒芜的恐惧。

如今再回首那段故国往事,66岁的张京平静地说:

“从农村到工厂,8年的时间和血汗,说痛苦、说悲壮、说忧伤、说升华,都有之。对我来说,艰难和困厄虽是常态,我却从中汲取了力量:人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要穷尽一切可能。”Man must live without hesitation and must do everything possible. "

如果你和张京一样,人生找不出希望,那就试着找出恐惧吧,让它赐予你逃离的力量。

02

你得付出确定性

才会换来可能性

You have to be sure

to give to get the possibility

命运从不会一直冷落一个人,也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它总是打一巴掌再给颗枣,试探你崩溃的底线在哪里,也赌你反弹的上限有多高。

1977年,邓公在北京一声令下,全国恢复高考。一代人等来了苦盼十年的希望,570万人重新走进考场。

张京却没有报名,她不自信。作为老三届里最年轻的一代,她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

直到事后看到当年的考卷,才追悔莫及。

也是那一年,张京被调往大连,继续做工人。

4年之后,28岁的张京结婚了。厂里的老师傅牵线做媒,给她介绍了一个老实人。

老实人,这个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和嘲讽的词汇,在当年却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

又两年,张京做了母亲。

1983年,30岁的张京抱着女儿

人们常说,子女是婚姻的纽带。其实子女,更是千百年来捆住中国女人的绳索。

在中国,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往往在生儿育女之后就此定型。In China, the fate of an ordinary woman is often shaped after giving birth to children.

人们会说,“算了吧,别折腾了,为孩子想想。”

可是张京,看着怀里的女儿,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她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了,更担心女儿的人生,将来会被甩进自己匍匐过的轨道。

1984年,31岁的张京开始自学高中课程。白天带着孩子在工厂上班,晚上和周末去夜校补习,她说那段时间“对知识的饥渴和在农村挨饿时的感觉一样强烈”。

不眠不休的一年结束了,张京以487分的成绩(当年五科满分510分),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

收到通知书,工厂却卡档案,不放人。

一不做、二不休的张京索性辞职,在32岁那年带着女儿,和小自己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1986年,张京(左六)和女同学合影

这是张京第一次,主动把自己的人生清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给人生搏一次的机会。

因为外语的优势,张京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外资企业中国分公司录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外企员工。

拿着高工资,出入大酒店,出行有轿车接送,张京成为那个时代标准的“人上人”。

少年时代的张京,除了《基督山伯爵》,也深爱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出走》。

只是当年的她没有料到,20多年后的自己,也会扮演娜拉的角色。

放弃铁饭碗、考大学、进外企,婆婆觉得张京太折腾,不是过日子的人。那段与老实人的婚姻终究没能天长地久,在1990年画上了句号。

1988年至91年,张京外企职员工作证和名片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新旧观念的冲突,前所未有地割裂着国人。

因为在外企工作,张京比身边人更早接触到“舶来文化”:穿喇叭裤、唱流行歌。她被议论“太前卫太另类”,与生活的圈子格格不入。

孤立,能打倒所有的人,却不包括从饥饿的黑土地里爬出来的张京。她向往更自由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指指点点。

命运的甜枣落下。

1991年,张京在一次联谊会上,认识了一位美国来的大学教授。

没有傲慢外商的居高临下,没有对中国人的蔑视态度,他很好奇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很好奇张京的知青岁月,俩人在交流中互生情愫,随后领证结婚。

1991年,张京登记结婚当日合照

那一年,张京38岁了,人到中年的她第二次将人生主动清零:辞掉当时月薪4千的高薪工作,再一次把自己甩进未知,跟随丈夫飞往举目无亲的美国。

两度放弃铁饭碗和舒适的生活,是张京留给所有想不断拓展生命边界者的启示:

你想要的每一个可能性,都得拿确定性来交换。You have to trade certainty for every possibility you want.

03

一类人眼中的延长生命

不过是另一类人眼中的延缓死亡

Prolonging life is just delaying death

in the eyes of others

丈夫愿意提供一份优渥的生活,让张京安心在家做一名全职太太。可张京拒绝了,出身军人家庭的她,天生要强。

和大多数初到美国的华人一样,张京选择了唐人街,找到一家中餐馆打小工。

当时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4美金。而张京每小时只能拿到1美金,其余全靠小费。

她很快意识到,在美国自己除了英语,没有任何其它专长,几乎和文盲一样。

不甘心一辈子干简单机械的工作,危机感再次找上了张京。

张京打工给自己买的第一台车,二手庞蒂亚克

40岁的不惑之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新目标:当一名软件工程师。

张京找到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导师说:“只要你能念完微积分,就可以来上研究生课”。

当时的张京,数学只有国内七年级的水平。此时却要用英语学习微积分,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

可她没有止步。

年轻的时候,时代给她挖了一口苦水井。不认命的人,余生都会一瓢瓢讨回来。

她拿出下乡时战天斗地的精神,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苦读两年,修完会计专科和数学本科学业,终于考上统计学研究生。

40岁的张京,站在教学楼前

回首往事,张京把自己初到美国的7年,戏称为“洋插队”。

研究生期间,张京依然勤工俭学,担任数学辅导员和计算机制图课助教,参与编写大学教材,并兼学了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

1998年,张京以45岁的年纪登上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校报,拿下“年度最杰出学生奖”光荣毕业。

1998年,罗切斯特大学校报和当地报纸刊出新闻

2000年,47岁的张京如愿以偿,进入美国XEROX (施乐)公司,成为一名电脑软件工程师。49岁时,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一直晋升到试验室主管。

2006年,张京(左一)在施乐公司软件开发部和同事合影

张京说:“回想这些年,支撑我奋斗的,一直是当年下乡时那股无论怎样绝望都要熬下去的力量。”

至此,这仍是一个星光不负赶路人的励志故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圆满,那么美好。

可是命运的巴掌,却没有停下。

长年的伏案学习和工作,让她得了一大堆病:颈椎增生、腰肌劳损、双膝双肩关节炎。

致命的打击降临在51岁那年,张京被诊断出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都无法根治。2010年,又动了一次12个小时的大手术。

不期而至的癌症和多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颠覆了张京的生死观。

得了不治之症的婆婆,在生命的最后半个月放弃了治疗。当时,婆婆已经两星期不进食不喝水,她问护士,为什么不给她打点滴呢?

护士反问:那不就是延缓死亡吗,有什么意义?

原来,一类人眼中的延长生命,不过是另一类人眼中的延缓死亡。

张京忽然意识到,每天开车两小时,朝9晚5去工作的那一篇,应该翻过去了。

2010年,癌症手术后第三个月的张京

从初中没毕业到上山下乡,从工厂做工到考上大学,从外企辞职到美国继续求学,最后做到世界500强公司的软件主管,自己已然达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趁着生命还没有结束,人生的最后一程,是时候转换战场了。

2013年,60岁的张京提前退休,第三次主动将人生清零:

人生的最后一次挑战,就留给自然规律吧。她要“返老还童”,回到20岁的体魄和状态,把因为事业而错过的生活,全都找回来。

04

人生不过3万天

要活过,而不止来过

Life is no more than 30000 days

Live seriously, not just muddle along

主宰命运的人,会把人生一次次清零,却从不是为了躺下,而是为了下一场出发。

张京开始每天去健身房,游泳、做力量瑜伽、吃低碳水高蛋白素食,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拥有强健的体魄,力量的肌肉线条,健康的肤色和愉悦的心情。

张京55岁和65岁的对比照

时间的加码,让日常看不出变化的自律和汗水,累积出令人惊叹的结果。

半年后,张京的身体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疼痛感消失了,肌肉和力量增强了,当年荷锄下地浑身是劲的那个我,又回来了,随时可以整装待发。”

巴哈马群岛美丽的白沙和蓝海,消解了她退休后的失落感;

航空母舰“中途岛”号甲板上的公益募捐瑜伽,让她明白给予也是一种收获;

穿越亚马孙雨林的徒步,让她回过头感恩知青岁月赋予的粗粝坚韧的性格;

海拔3650米的南美高原登山,探访印加帝国古老文明,让她自豪于比年轻人更充沛的体力;

大溪地的深海潜水打捞,让她明白保持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才是不老的法宝;

一周两次的义工和物质上的断舍离,让她领悟不是自己在占有物质,而是物质占有了自己;

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志愿者环保之旅,海边捡垃圾、救助海龟、拿出20%的旅费捐助当地部落,让她登上了报纸;

一家五口随时随地的欢聚时光,让她找回被时代过滤掉的另一重身份:妻子、母亲、女儿。

今年已经66岁的张京,依旧在不断打开人生的边界:舢板瑜伽、冲浪、高原徒步登山、水肺潜水、帆船航海……她说:

“看看我,如果你想说要做什么事已经太晚了之类的话,请你再好好思考一下!”

当年在军工厂当工人时,有一次厂里组织看电影。每当有女生进去,男生就起哄吓跑她们。

张京很不服气,拉着一个女生执意进去了。当哄声响起,那个女生甩开手就跑。

面对几百个男生的起哄,张京成了全场唯一留下看完电影的女生。当时她的心里,一直默念着《基督山伯爵》里的一句话:

“当你拼命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别人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When you desperately want to do something, others are not your opponents. "

直到今天,张京还是这股劲头:

去做自己感到害怕的事,去做自己不懂的事,去没有人到达过的领域,无所畏惧也无所顾忌。To do what you feel afraid of, to do what you don t understand, to go where no one has ever been, without fear or scruples.

命运对于张京,毫无公平可言。

该上学时停课,该长身体时挨饿,该上班时下乡,该养家时下岗,该享受时患癌……

可她硬是逆天改命,所依仗的,不过是:

看不到希望时,恐惧亦是力量;想要抵达可能性,先要舍得放弃确定性;人生不过三万天,要活过而不止来过。

“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一天,当你向命运祈求公平时,你就已经输了。”

最后,我想把北野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送给大家: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Although I feel hard, I will still choose passionate life.

一起点亮“在看”!

年末将至,无论这一年过得如何,我们重新归零,再次出发!

参考资料

1.张京口述:《我是老三届,从初中没念完到读完双硕士,又从51岁患癌到退休后健身》

2.张京微博:@安博格精

本文来源:公众号@粥左罗。粥左罗,90后,毕业5年持续进化,从服务员到创业者,《学会写作》作者,学员超过10万人的写作课讲师,8000人成长社群发起人,坚信成长即财富,坚信优质内容能给你向上生长的力量。关注公众号@粥左罗,菜单栏查看50篇必读好文。

免费送自然拼读视频资料

吉米老师免费学英语,天天送福利!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中学生励志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