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书籍正文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案例分析)

admin 中医书籍 2022-12-29 17:26:14 0

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中借鉴,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

1、古代书籍装帧具有无穷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陨落,古代书籍装帧注重细节方面的研究,这是现代书籍装帧不能丢弃的,认真对细节的研究,是对现代书籍装帧有着良好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代表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却在世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只有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利用本土文化的资源,并吸取现代西方的设计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

3、采用人性化的设计,不再唯求技术至上。古代书籍装帧艺术,是引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像线装书这样的古代书籍形态是有很大的存在理由的。线装书的宣纸质地柔软,刻板黑白分明,有很好的内在节奏感,充分考虑到书籍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古代书籍装帧人性化设计的体现,这一点是既直又硬的现代书籍所无法做到的。

4、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源泉。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在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中,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借鉴和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的继承与运用,

使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加的人性化和便于阅读,同时也不失自身独特的风格,使得设计简练、质朴。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反复推敲,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将想象的余地留给读者,以有形的造型去引发读者无形感官的联系,抓住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书籍装帧的风格

1、书籍装帧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

2、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3、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扩展资料:

一、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二、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

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图片。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图片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籍装帧

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籍的封面很多都用蓝色?

书籍装帧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用蓝色(准确说是靛青)跟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有关。

与内容表达之类的关系不大,所谓的”色彩象征“推断更是牵强。(想想瓷器的纹饰?)

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1],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2]。

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

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

[1]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

[2]「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

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历史

中国古代书籍并没有“装帧”一词,而是装订,即艺术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总称。明代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论述了装订艺术:“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应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即书籍装帧的原则是保护书籍完好,使阅读功能和审美要求辩证地统一起来,而绝不是单纯的装饰华丽。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1、简策形式(简牍)

简策,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始于周代(公元前11世纪)、盛于秦汉(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为简策,用木做的书,称为版牍 。

帛书装帧的三种方法

帛书的装帧目前已知的有三种:折叠,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面积较大的帛图帛画上;装盒,这种帛书的书叶面积基本相同,呈长方形,写好以后,按顺序将书叶排列好,然后装进一个方盒中。这种装帧的意义,在于完全脱离了竹木简编连成册、卷起收藏的传统习惯,为中国古籍逐渐向册叶制过渡,创造了条件。卷装,这种帛书还是模仿简册将所有书叶连接成一个长条,再卷收起来。由于帛书较软,直接卷起来不太方便, 人们就用一根小板条或小棍粘在帛书的左端,以此为轴将帛书卷起收藏。有些帛画为了观赏,就在帛画上端粘上一根苇杆作轴,中间拴上一根线,以便悬挂。

2、卷轴形式

出现于六朝,广布于隋唐(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卷是用帛或纸做的。四个主要部分:卷、轴、镖、带

3、经折装和旋风装(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

唐代后期(公元 9 世纪)

经折装,将长的卷子折成相连的许多长方形。

旋风装,将经折装的书前后用木板相夹。

宋元两代有的折装佛经与明清时代的折装佛经书皮的装法明显不同:宋代装在卷首、元代装在卷尾,书皮宽度是书宽的两倍还多,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包裹整册书籍。日本学者岛田翰在其著作《古文旧书考》中讲到的类似日本“囊草子”的大概就是这种装帧。他以为这就是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提到的“旋风叶”。由于他叙述得不太清楚,以至后人根据他对旋风叶的解释,认定用一张整张书皮包裹经折装书籍右侧、把书籍首、尾粘在一起的装帧就是中国古书旋风装。

4 、册页形式

发端于五代,沿至明清(公元 10 世纪至 20 世纪初)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促进书籍发展的重要条件。

5、蝴蝶装,一个版印就是一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一起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有时用丝织品做为封面面料,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而得名。

6、包背装,近似与现在的平装书。

线装,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前后分为封面和封底,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一册。

7、现代书籍形态

平装、精装和多媒体光盘。

简单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中的五种方法?

不止5个吧

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简册装——最早的书籍写于竹简之上,其装帧方式就是绳线编连及收卷。

卷轴装——帛书无须编连,但长度较长,通常采用卷轴的装帧方式。纸写书籍出现后,最初也采用卷轴装的方式。

经折装——唐代时,出现了经折装,经折装的书籍其实还是一幅完整长卷,只不过人为从中折叠,阅读时,可以一折折地看,收拢后为一长方体,更节省存放空间。

旋风装——经折装出现后不久,人们就发现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易散易断,于是就将卷轴装和经折装结合起来,用一张长纸将书籍的首页和尾页粘接,形成了旋风装的书籍装帧方式。

蝴蝶装——雕版印刷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书籍装帧方式的革命。由于雕版面积有限,书籍不再是一幅长卷,而以页的形式呈现。印刷书籍中最早出现的装帧方式称为蝴蝶装,即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逐页用浆糊粘贴。这种装帧方式,书籍打开时,版心居中,书页向左、右两边同时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宋元时期(960—1368),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包背装——蝴蝶装书籍,如果纸质较薄,极易造成正面与正面相互附着。翻阅时稍不留意,很容易将两个单页同时翻过,看到的仍是无字的背面,阅读相对不便。为此,人们改进出包背装的书籍装帧形式。与蝴蝶装相反,包背装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侧为书背,用包背纸和浆糊包裹书背。包背装书籍翻阅方便,一目了然,自南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清代。

线装——包背装书籍以浆糊粘背,牢固度较差,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线装代替。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包背装以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打眼订线,以线绳固定书背,因而牢固度更高。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破散,直至今天仍有使用,其牢固度甚至强于很多今天的胶装书籍。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