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书籍正文

围城书籍封面(围城小说封面)

admin 中医书籍 2023-01-30 14:31:36 0

《围城》||原来,城内城外都是一个味

这是写在《围城》封面的一句话。

初读《围城》,被钱老犀利老辣的语风和一针见血的观察所折服,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所谓的一地鸡毛的生活。但要说真切的理解、感受书中所写,我不敢这么说,或许因为自己太过于年轻。

我想再过三十年,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候,会有另一种见解。而现在,只想记录下此时此刻且尽管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01

刚读《围城》,觉得方鸿渐真的是幸运。与他订下亲事的家的女儿因病早逝,而所谓名头上的岳父便将女儿的嫁妆作为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的费用。

可他在国外却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直到临近回国的时候,发现父亲与岳父对博士学位非常看重,于是费尽心思的买了假文凭来交差。

回国的船上,结识了鲍小姐,遇到了大学同学苏文纨。他与鲍小姐发生了一夜情,谁知被鲍小姐欺骗感情,而苏文纨对方鸿渐生出好感。

回国后,便寄宿在所谓的岳母家,在岳父的银行谋得了一个不起眼的职位。就在第一次见赵辛楣时,赵辛楣问他, “方先生在什么地方做事呀?” 他却只含糊的回答, “暂时在一家小银行做事。”

甚至整日被岳父家中的小少爷骑在头上,敢怒不敢言,全因自己寄人篱下。

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后,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后与唐晓芙生出误会,两人无疾而终。

02

直到与岳父家闹翻,他终于走出了那个让人窒息的地方,但同时也变得无路可去。唯一的一条路,竟然也是因为赵辛楣将他当做情敌,为了拆散他与苏文纨而把他推荐到三闾大学。

赵辛楣后来也因苏文纨与曹元郎结婚,而与方鸿渐等人同去了三闾大学。

本来三闾大学的校长在电报里应允给方鸿渐的是政治系教授。后来却因他没有博士学位,做了副教授,担任不属于任何系的伦理课老师,而这一切也得以赵辛楣的帮助。

他作为伦理学的老师,也尤其失败。学生上他的课,不过是为了拿到学分,而他也丝毫不受学生的爱戴。就连同事之间的关系,除了赵辛楣以外,他没有任何朋友,更别谈处理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

后来因为孙柔嘉的班上的学生捣乱,方鸿渐代孙柔嘉上英文课,而后被学生告状,根本不配教英文。

要说,方鸿渐还能待在三闾大学,全是因为赵辛楣。就在赵辛楣被汪太太吸引,两人关系被旁人发现,赵辛楣离开了三闾大学。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任职也即将面临结束。

当所有人都收到聘书,除他之外。他便再也没有脸面待在此处了。

正如孙柔嘉对方鸿渐的评价: “替各系打杂,教授都没爬到。连副教授都保不住。”

03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带着孙柔嘉见到了赵辛楣,也见到了苏文纨。

再见赵辛楣,在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早已混的风生水起,似乎早些时候与汪太太的丑闻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此时的苏文纨,也是浑身散发着富人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当孙柔嘉本想自己穿着新衣服,正好会一会以前暗恋方鸿渐的人,可自己的小阳伞与新衣服在苏文纨的阔边大草帽与搀和西式、紧俏伶俐的旗袍下,像是落伍了一个时代。

临走时,苏文纨伸手让孙柔嘉拉一拉, “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

反观方鸿渐,教授都没爬到,连副教授都保不住,被人解聘。没有工作,没有钱,也没有下一步的打算。

最后在赵辛楣的举荐下,回去进了一家报社当资料室主任,工资连孙柔嘉的一半也不及。

家里没有供他们两个新人住的地方,最后租了一处,勉强用作婚房。方家与孙家互相看自己的亲家不对味。

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后,终日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两人互不相让,互相嫌弃。

04

@方鸿渐

作为本书的主人公,钱老并没有赋予他多么美好的品质。相反,他自私、懦弱、无能、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从此深陷在一个个围城里。

他本可借着国外留学的机会,学成归国,偏偏将学业荒废,最后捧了一张假文凭回国。终日提心吊胆,害怕自己假文凭被揭穿。回国后,在岳父家的银行谋得一个小职位,赵辛楣问他在何处高就时,他却只含糊的回答,“暂时在一家小银行做事。”

此时的他,真的是无能又自尊。

可笑的是,就连进到三闾大学的机会,也是被赵辛楣当做情敌,为了拆散他与苏文纨,将他推荐到此处。一到学校被校长高松年一眼看穿,于是借口给他一个副教授的职位。后来方鸿渐发现韩学愈跟自己一样也是假文凭,心里开始有一丝的窃喜——终于有人和他一样。

他被安排教学生不属于任何系的伦理课,可偏偏他管不住学生。后因孙柔嘉被欺负,他帮孙柔嘉代英文课,被学生投诉,“根本不会英文”。对于一个去国外留学这么多年的人,英文都教不好。

可他偏偏没有真才实学,即使自己内心有极大的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就像高松年说他, “不过是各国游荡的留学生”。

被三闾大学辞退,他迫于无奈,再次去了赵辛楣推荐的报社,当了一名只有微薄薪水的资料室主任,连他妻子孙柔嘉一半也不及。没做多久,认为赵辛楣在重庆混的风生水起,他便自作主张辞去报社的工作,想去投靠赵辛楣。

他无能,没有主见,孙柔嘉说他,像是赵辛楣的一条狗。

回国的船上,结识了放荡的鲍小姐,与其发生一夜情,满心欢喜的将自己所有真心交付于鲍小姐,没曾想到下船时,被鲍小姐头也不回的甩了,内心深受伤害。

后来便在苏文纨与唐晓芙之间游荡,他深知苏文纨对她有情,而自己对苏文纨无意,他却不拒绝。方鸿渐不拒绝苏文纨,大多是因为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用情颇深,他只想借苏文纨接近唐晓芙。

终于,当苏文纨知道真相时,选择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而方鸿渐与唐晓芙也因种种误会,两人都不肯先低头,终究还是没能开始。

方鸿渐的家庭属于乡绅贵族,但也逐渐没落,家里没有什么积蓄。父亲的思想十分封建,母亲也终日对所谓旧社会的女德崇尚至极,对丈夫的话惟命是从,从不反驳。家里的弟媳,整日为争家产,明争暗斗。方鸿渐对这样的氛围很无奈。

方鸿渐与赵辛楣几人,一起去三闾大学。对孙柔嘉的印象极好,觉得孙柔嘉平易近人、可爱、乖巧,甚至很单纯。于是慢慢的便对孙柔嘉有了感觉。

方鸿渐认为与孙柔嘉结婚,无疑是他这一生最正确的事。 可是婚后,才发现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现实永远会给人当头一棒。

婚后的孙柔嘉,嫉妒、工于心计、有主见,他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主导不了孙柔嘉。而且孙柔嘉的姑母经常给孙柔嘉灌输“方鸿渐,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思想。这让方鸿渐强烈的自尊心受挫,非常讨厌此人。

方鸿渐与孙柔嘉也经常因为此事争吵不断,婚姻变得岌岌可危。

说到底,方鸿渐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相反他就像是《红楼梦》中一无用处的贾宝玉,但几乎是唯一的好男人。 他不作恶但也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气概,他懦弱、无能、善于自我妥协,注定了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孙柔嘉

杨绛先生说 ,

孙柔嘉确实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女孩子,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被忽视,生活的小心翼翼,但她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小心思。

论学历,她没有苏文纨高;论长相,应该不及鲍小姐。但他就是最后嫁给方鸿渐的人,而方鸿渐娶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她没什么主见。”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主见的人,编织了一张温柔网,将方鸿渐逐渐引诱其中。为了牢牢绑住方鸿渐,她“被陆子潇追求”、“杜撰的父亲的信”、李梅亭、陆子潇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孙柔嘉步步为营的手段,方鸿渐全然不知的一步步跳进去。就连订婚都是云里雾里。

婚后的孙柔嘉,一反常态。反倒眼前这个妻子变成了咄咄逼人、自私、霸道、争风吃醋的女人,整日站在失误链顶端,嘲笑讥讽方鸿渐。

婚前千方百计要嫁的男人,却成为了现在无比嫌弃的人。

她掌控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了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但似乎最后,一切又失控,脱离了她的掌控。

孙柔嘉的形象,好像是我们自己,却又有些不一样,她更像是我们的合成体。

就像《围城》中的一句话,

婚姻像是一座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所谓围城,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砌了一道墙而已困在其中无法自拔。

@苏文纨

苏文纨,大家闺秀,留洋回来的女博士。他与方鸿渐本是同学,可一直都没看上他。谁知两人同乘一艘船回国,再次看到方鸿渐,自己考究之后,觉得他似乎可以放在自己的考虑范围。

苏文纨虽说是留洋归来,但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表露心迹时,却被鲍小姐抢先露骨的勾引方鸿渐,苏文纨内心生出鄙夷之意。

鲍小姐下船之后,面对方鸿渐的邀请,苏文纨 “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对于心仪之人的邀请,这也许是大多女孩的表现——害羞、开心,当然也可能是苏文纨工于心计,为了得到方鸿渐而用的一种手段。

两人出行,苏文纨对于鲍小姐也只字未提。可见苏文纨善于捕捉男人的心理,她懂得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在松松紧紧的间隙,她本以为自己已经胜利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她将表妹唐晓芙介绍给方鸿渐,谁知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

苏文纨对方鸿渐步步紧逼,方鸿渐无法抽身,但他的心又不在苏文纨身上,只好一边“假装吻了苏文纨”,另一边倾心于唐晓芙。方鸿渐终于受不了,向苏文纨摊牌。

失恋的女人很可怕,自己猎物丢了,并且被猎物告知自己心仪他人。苏文纨发掘出了自己敏锐的嗅觉,将目标锁定唐晓芙,三言两语便将方鸿渐与唐晓芙之间生下隔阂。自己转头就答应嫁给了曹元朗。

要说她喜欢方鸿渐,不如说她更爱自己。赵辛楣追求她那么多年,她都没有答应。而方鸿渐拒绝她之后,她却嫁给了只会作“猪油诗”的曹元朗。这也为后来苏文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赵方苏三人再次见面,苏文纨穿着俗气,后了解到她开始帮忙“带私货”,更是惊呆了众人。一个留学的博士,竟然做了这种勾当。当初的初识的文人气大已被堙没,迎面扑来满满的市井俗气。

而后三人见面时,看到赵辛楣混的风生水起,认为赵辛楣还是以前那把死心塌地爱自己,便开始行为轻佻,妄加勾引。

《围城》里关于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处,

他们不是一类人,终究走不到一起。就算勉强在一起,最后也会重蹈方与孙的覆辙。

@唐晓芙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这句话是唐晓芙对方鸿渐说的。

方鸿渐听到这句话,整个世界都觉得崩塌了。回想自给与鲍小姐、苏文纨之间的关系,自己断不是在碰见她之前,没有过去的人。

显而易见,唐晓芙聪明、单纯、少女心,对爱情怀有崇高的敬意。苏文纨将唐晓芙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方鸿渐会对唐晓芙一见倾心。但恰恰就是这个单纯善良的丫头,俘获了方鸿渐的心。

苏文纨与她比起来,多了复杂、霸道,苏文纨已经被社会磨得全然不是一个纯色的人了。

其实方鸿渐和唐晓芙在一起,更能印证“围城”二字,婚后终日对着各种琐事,一地鸡毛,渐渐的他们的婚姻也变成了让人作呕的关系。但钱老偏偏没有这样写,而是将方鸿渐与孙柔嘉配对,让他们在婚姻的漫长生活中逐渐嫌弃对方。

而唐晓芙,钱老似乎对她有一种特别的善良。所有人再次出现的时候,都变得市井气。唯独唐晓芙,自与方鸿渐拿离别后,便再没出现过,她就像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只要她不再次出现,那么我们就永远有憧憬。

每每想到唐晓芙,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一句话便浮现在眼前,

@赵辛楣

赵辛楣留美回国后在外交署当处长,因为身体原因没随机关进内地,又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后因苏文纨结婚,便来到了三闾大学当教授。直到与汪太太的丑闻暴露,不得不离开三闾大学,在重庆再次混的风生水起。

这无疑说明赵辛楣相比方鸿渐来说是个极有能力的人。

反观方鸿渐,除了第一次在银行的工作是受岳父恩惠外,其他几次都是赵辛楣帮他安排,甚至赵辛楣为了照顾他的感受,甚至只说是 “你愿不愿意到我从前的报馆去做几个月的事?有个资料室主任要到内地去,我介绍你定他的缺,酬报虽然不好,你可以兼个差”。

而他与方鸿渐的相识,更是一处闹剧。他对苏文纨用情至深,偏偏苏文纨喜欢方鸿渐,他为了拆散两人,将方鸿渐弄到三闾大学。苏文纨后嫁给曹元朗,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也是方鸿渐唯一的好朋友。

赵辛楣也随时充当方鸿渐的导师,方鸿渐“不讨厌,但也无用”,赵辛楣便事事为方鸿渐考虑,

赵辛楣虽家境优渥,出国留洋。但他身上并没有骄傲、令人作呕的气息。反而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幽默,平易近人。

似乎他太完美了,钱老才上演了他为拆散方与苏,而背地里将方鸿渐“发配”,好像这才能显得他也只是个普通人。

05

看完了,一切的都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争吵中结束。它并没有顺着我们想象的剧情发展,反而更加让我感受到那种真实感。

这段时间以来,从头到尾,看得每一字每一句,都好像自己身在其中。突然就结束了,似乎还没有从他们的围城中走出来,再看看自己,已经深陷在自己的围城。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当真正有一天,城外人冲进来了,城内人逃出去了,才懂得:

原来,城内城外都是一个味。

《围城》书评

这是我目前为止唯一本让我读了两遍的书籍,而且还加看了由原版改编的连续剧,因为看一遍很难领会钱钟书想表达的东西。这是一本思考大于思想的书籍,但你第一次看完这本书,你有可能会很讨厌方鸿渐,主人翁。因为钱钟书先生笔下刻画的方鸿渐性格色彩很鲜明,就像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身边的人物,又或者说,就好像能看到自己某些影子。所以钱钟书通过围绕着以方鸿渐的爱情,友情,亲情,事业以及社会百态为线索,把方鸿渐写成一个“全无用处”的人物形象。

《围城》,封面就告诉我们“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他们的小县里做大绅士,所以有不少的地方官和商人来结交。有个姓周的商人在他们本县开了一家银行,所以经常拜访方鸿渐父亲,因此成为朋友,从朋友又攀为亲家,当方鸿渐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和他定了亲,未婚妻只见过一张半身的照片,他曾写过信要求解除婚姻,苦于父亲威严,不得而终。后未婚妻生病去世,写了一封信安慰周经理,周经理念鸿渐知书达理,重情重义,虽没正事结为亲家,却将他当做女婿,将给女儿陪嫁的嫁妆送与他出国留学。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因此自然没能得到博士学位,家中父亲书信与他是否习得博士学位,他痛骂博士学位毫无用处,但周经理出钱不少,又是一名商人,投资需要得到回报,因此也问鸿渐有没有得到学位,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方知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于是去找了爱尔兰人制造了一张由“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德国博士,鸿渐制造了这张文凭,一直都感到很是内疚,但因为父亲和丈人都希望他得到博士学位,不想让他们失望,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而他的丈人因为虚荣,帮他登上了报纸。这成为了方鸿渐的烙印:“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 ”这是他的第一座围城。而这座城也牵扯着他的爱情与事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那时的中国崇拜学历,羡慕西洋留学,文凭仿佛代表了一切。时隔将近80年的今日,二零一六年,我们的学历任然决定着很多东西。从我们出生,父母们就会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单位,不需要那么辛苦。学历是我们现在的敲门砖,没有学历的我们在中国寸步难行,不具备选择性,但是我在想,当初首个创办学校的,实习全名素质提升,不会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拿到一张敲门砖罢!因此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被套上了一座围城,不能不读书的围城,不能不读好书读名校成绩优秀的围城,不能学和挣钱没有关系的围城。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认识了鲍小姐,这是一位有夫之妇,但因为回乡的路途遥远,所以勾搭起鸿渐,鸿渐虽自小与未婚妻定婚,却从没见过面,也不知恋爱的滋味,都说第一次恋爱,会把恋爱看得比一切都大,觉得恋爱很美好,至高无上,所以鸿渐毫无抵抗之力的陷入了鲍小姐的怀抱,但鲍小姐始终是为了消遣船上的时间,鸿渐第一次受到恋爱的打击,得出感想,“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我们知道,忘记一段恋爱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爱,所以鸿渐和她的老同学,苏文纨--苏小姐好上了,苏小姐是海外归来的货真价实的博士生,难免的自命清高,早些年看不上任何人,到了现在,年龄摆在那儿了,开始着急。正好鸿渐的各项条件又基本符合,便对鸿渐萌发了爱的情感。两天的游玩过后,鸿渐明白,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自己在一起也不失面子,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和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怎样也拉扯不到一起。但鸿渐不想就这样伤害苏小姐,所以在苏小姐很喜欢鸿渐的时候,鸿渐始终与她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这时出现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是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所以鸿渐一下子就爱上了她,这也是鸿渐唯一一个投入大量感情且非常认真对待的一份情感,双方也都爱着对方,当鸿渐与苏文纨的感情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鸿渐向苏文纨表明了自己的感情,苏小姐为了“不让表妹上当”将鸿渐与鲍小姐以及结束后与自己勾搭上的经过告诉唐晓芙,唐晓芙知道后与鸿渐大吵一架,之后双方因为都放不下自己的自尊去道歉,最后也分离了,这段感情也给鸿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也使他不是很相信感情了,而前面的这三段也是鸿渐的第二座城。后来鸿渐和孙柔嘉先是在三闾大学迅速的订了婚,订婚后的孙小姐的脾气变了许多,由最初的事事请教鸿渐到事事都对鸿渐加以管制。鸿渐因为前面的三段感情,也觉得亏欠了孙柔嘉什么,因此由小矛盾再到大矛盾越闹越大。小说最后以那只祖传的老钟结尾,那只不准的老钟像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而这些啼笑自是包含了这段并不成熟的婚姻与爱情。

很多男生都开玩笑说,如今想找一个处女得从幼儿园找起了。因为小学生都开始恋爱了。当然这是一句很有非议的词句,但却也不得不反应了我们现在对待感情的态度,闪婚闪离,把结婚当儿戏,把感情当玩具,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中国,视乎再吧感情看得太重的都是一名傻瓜。然而我们却把这样的一个社会状态看做是一个新社会的新常态,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产物下的悲哀。

鸿渐一回到国就待在了丈人的银行里,后来和唐晓芙分开后便和他唯一的好朋友赵辛媚去了三闾大学教书,要去三闾大学时,学校许给鸿渐的是大学教授,因为文凭这件事是鸿渐心里一座很深的围城,因此不想把自己这件糗事当做一个敲门砖,因此被降职为副教授,学校许诺他一年之后升级为教授。而鸿渐也知道这就像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在三闾大学,鸿渐发现同事韩学域的文凭也是购买的而且还是和自己是同一个学校,“克莱登大学,”而且因为这样一张文凭使得韩学域在教授当中学位最高,这让鸿渐心里当然新添上一种不快意,可是这种不快意是透风的,见得天日的,不比买文凭的事像谋杀迹灭的尸首,对自己都要遮掩得一丝不露。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脸,至少高松年的欺负就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鸿渐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后来韩学俞在背地里暗算鸿渐,鸿渐为了保全自己将他学历造假的事情说了出来。之后他在三闾大学和唐晓芙迅速订婚,招来很多非议,和他同行到三闾大学教书的李梅亭做了训导主任,在路上是色胚一个,后来因为想管制鸿渐与晓芙的恋爱,鸿渐暗示着说他来路上的经历,使他觉得受到威胁,而向高校长陷害鸿渐。高校长和赵辛媚一样,看上了有夫之妇的汪太太,东窗事发之后,赵辛媚离开了学校,当鸿渐帮赵辛媚送辞职信给高校长时,高校长问其知不知道赵辛媚离开的原因,鸿渐说知道一些,因为这件事和高校长也有关,所以当李梅亭陷害鸿渐时,自然而然顺水推舟。失业后的鸿渐在赵辛媚的介绍下去了一家报馆做事,这报馆的工资没有晓芙(他老婆)的工资高,所以在家庭地位中以及在他们的亲戚中,鸿渐都觉得抬不起头,自尊心受损,这也是他们经常吵架的因素之一。开头鸿渐的父亲就说:“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才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他,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因此没有社会地位也使得这成为了鸿渐的第三座城。

在三闾大学时。鸿渐说:“怎么学校还有很多暗斗,都不如官场来得爽气。”赵辛媚说:“有群众的生活就有政治。”如今我们的社会官商勾结,贪官受贿,一抓就是一大把,这里也不需举例说明,因为新闻上曝光的贪官下台多不胜数,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着的问题,如今信息化的社会让我们飞速发展,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一大截,但回过神来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科技水平是在进步,但我们的文明生活却在一步一步的向后倒退。

鸿渐还有第四座城,就是他的友情,文中到最后,方鸿渐只有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那就是赵辛媚,在这份友情中,是不平等的,因为鸿渐,人不讨厌,但全无用处,因此都是赵辛媚在帮助鸿渐,去三闾大学教书,在报馆上班,还有文中最后赵辛媚想帮鸿渐在上海找机会,在这段友情中,用他老婆孙柔嘉的话来说就是:“一辈子跟住他,咬住他的衣服,你不是他的狗是什么?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人际关系便是方鸿渐的第四座城。

《围城》这本书确实是一部经典,但作者说这是一本他并不怎么满意的书,从《围城》我们可以感受当时社会的万态,亦可以延伸至今的生活百态。书中作者妙笔生辉,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巧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排除掉故事情节,也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也不乏是提升我们写作水平的一本好书。

当然,评论这样一本经典,我的功力还是不够的,书中可探讨的东西太多,可以思考的文章大把存在,有人说这是一本写婚姻的书籍,也有人说这是一本写作者自己的书籍,而方鸿渐和赵辛媚就是作者自己性格的反馈,据说还有人专门去考察过书中的故事。而后也有很多作者冒充钱钟书出了很大关于《围城》的续集。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意义,喜欢的读书的人绝不能错过。

最后引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

围城丨老年人恋爱,就象老房子着火,没的救。——钱钟书

围城

WEICHENG

“围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这是钱钟书最负盛名的小说《围城》的一段话,整部小说也是按照生活的“围城”这种困境展开的。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 “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其实用一段话可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全书以讽刺为基调,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表现了人们在婚姻恋爱、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围城”中的 困境 。

当身处困境时,周遭人性的欺诈、虚伪与懦弱,表现一个 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种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书中不难有他对生活的讽刺和当时海外留学回来的所谓知识分子的一种嘲讽。

经典语录

JINGDIANYULV

1.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2.老年人恋爱,就象老房子着火,没的救。

3.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4.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5. 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6.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7. 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简介

JIANJIE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 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 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 三闾大学任教 。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版本介绍

BANBENJIESHAO

一、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5月出版的《围城》。

该书列入“晨光文学丛书”第八种,封面上有“晨光文学丛书”的字样,下方有一幅图画:一位半秃顶知识分子模样的男人坐于圆桌前,背后是一女人伏在柜上。钱锺书先生在卷首的《序》这样写道: “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允许这本书占去《文艺复兴》里许多篇幅,承赵家璧先生要去在《晨光文学丛书》里单行,并此致谢。 好朋友像柯灵,唐弢,吴组缃,卞之琳几位先生的奖勖,以及读者的通讯,批评者的谴责,都使我感愧。 我渐渐明白,在艺术创作里,‘柏拉图式理想’真有其事。 悬拟这本书该怎样写,而才力不副,写出来并不符合理想。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 在做成以后,它变为残酷的对照。 ”钱先生还提到:“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乱伤生,屡想中止。 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此书1947年5月初版、1948年9月再版,1949年3月3版,由于年久量少, 目前已不多见 。值得收藏。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的《围城》。

这是该书解放后三十多年里的第一次重印。 钱锺书先生写了《重印前记》,对这本书的重新排印感到意外和忻幸。同时补充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钱先生说, 他对《围城》不很满意,所以曾经抽空又写了一部名为《百合心》的长篇小说。 可惜1949年夏天,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时,手忙脚乱间将已完成的两万字的手稿遗失了。此后兴致大扫,再没有写小说。 与晨光出版公司的版本不同,除了加入了《重印前记》,钱先生“也顺手有节制地修改了一些字句”,此外,在《序》中还删去“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它变成残酷的对照。”一节。 是何原因,钱先生未作进一步解释,留下一个小小的悬疑。

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围城>汇校本》。

《围城》的几个版本该书在《出版说明》中写道:“《<围城>汇校本》所依据的版本为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连载于《文艺复兴》上的初刊本、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之1949年3月第3次印刷本, 以及1980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之1985年8月第4次印刷本。 ”对于47年初版和80年定本 有不同改动者,该书均一一作了注明。 可惜书出版后不久就惹来一桩官司,钱锺书先生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四川文艺出版社和汇校者胥智芬告上法庭,认为未经原书作者同意,对《围城》进行汇校并予以出版,侵害了原作者对《围城》一书的演绎权和出版使用权,也侵害了原授权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这起官司最后经法院判决,由四川文艺出版社赔偿了钱锺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济损失。

四、台湾辅欣书局1990年11月出版的《围城》。

该书列入辅欣书局出版的中国名家系列之钱锺书代表作。在卷首的《序》中简要介绍了作者钱锺书及《围城》的主要内容,篇末对《围城》一书作了评价,认为:“衡量文学作品,有三大尺度:一是作品所含情感的深度与厚度,二是作品意境的纯粹性和独创性,三是表达的技巧。以《围城》及钱其它作品来说,作者在二、三两项都表现了出类拔萃的才能,但是感情的浓度稍感不足。 总括的印象是:才胜于情。 ”

五、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的《围城》。

该书除加了《钱锺书简介》和文字为 繁体 外,其余内容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的《围城》基本相同。天地图书的此版《围城》,也是真正得到钱锺书先生在香港授权出版的。

六,三联书店的围城已经不在印售,这个版本简介明了,是市场上流行较多的。

主要是2002年出版的,出版时间比较晚, 因此是大众接触比较多的一个版本。 设计排版比较简单,主要是三联书店出来钱老的一系列的书籍。

围城书籍封面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