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包含原生家庭心理学书籍的词条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4-18 04:48:37 0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

文/然雪婵

曾在知乎里看到过一段话: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孩,他记得来自原生家庭的点滴,童年时的痛苦经历,或者他人的言语评价。我们常以为忘却了这些记忆,其实它们深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选择,找到他,疗愈他。”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他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哪怕你不承认,可最终,每个孩子的归宿,都是原生家庭。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者心理性格出现问题或偏差,极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有毒”的家庭。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就讲到了几种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摆脱有毒父母带来的性格缺陷。

这本书让你知道很多成年人出现的自我怀疑、焦虑、缺乏安全感、愤怒等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与父母的关系。

但本书并非要控诉这类“有毒”父母,而是要教会你正视问题并且寻求到正确的方法来修复这些性格的缺陷,从而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沃福德和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所合著的。

全书以苏珊心理诊所治疗的各类实例来解释各种有毒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影响,这些有毒家庭包括不称职父母、操控性父母、酗酒型父母、虐待型父母等,以及这些孩子是如何在苏珊的帮助下痊愈的。

18年的从业生涯,让苏珊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为此苏珊总结出上述那些典型的有毒家庭模式,以及这种家庭模式对孩子造成是恶劣影响,并且治愈了很多人。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没有必要为童年阴影负责,该为此负责的是父母们。认识自己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部分是具体的疗愈方法,帮助消除父母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摆脱束缚,成为自己的主人。

《圆桌派》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说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积极乐观,孩子也足够开朗,父母修养高,孩子教养好,父母习惯性操控和逼迫,孩子就会恐慌或者幸福感极低。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作者苏珊在第一部分提到的操控型父母,他们最常用的口头禅是“这都是为了你好”。

大学同学阿南就有这样一个喜欢操控她的父亲。

在大学时,她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将学校的各种活动都举办得有声有色,同学和老师都说她毕业后工作肯定是个“女强人”。

毕业后她想出去闯荡,但是父亲坚持让她回到县城做老师,理由是女孩子形单影只地在外地闯不安全。

父亲通过种种手段将她召回了老家。但中间她多次受不了父亲的嚣张跋扈而要逃离那个家时,却逃不掉。

父亲嘴上说女孩子当老师稳定,实则是想把她牢牢束缚在自己身边。

她说:“我感觉自己要被他给毁了,中间我想辞职,他不同意,说我脑子有问题,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关了半个月,从此我就学乖了,不敢折腾了,我怕毁了自己。”

这个父亲对女儿的操控就是典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

正如苏珊在书中说的,他们是基于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恐惧,孩子的独立让他们觉得仿佛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只有孩子永远的依赖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

而这类孩子长大后,都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感受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且一无是处。

更糟糕的是,而在操控下长大的孩子,如若没有进行自我纠正,很可能会将这种控制欲折射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其他有毒家庭行为模式包括不称职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组成“有毒家庭体系”。它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那么我们如何挣脱有毒父母带来的伤害,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以下方法:

1、释放你的悲痛和愤怒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你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但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不等于原谅。我们需要正视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不应该利用原谅去弱化和抹杀这些伤害,因为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么疗愈也就无从谈起。

苏珊认为,只有当父母在反思了自己行为、承认了自己错误后努力去求得我们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否则他们继续对我们的伤害,那么这些原谅将毫无意义。

书中有提到5种管理愤怒的方法: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2、表达出你的愤怒

3、增加运动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5、把愤怒转成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一旦你能掌控愤怒,就会有机会向父母直接表达愤怒,让父母知晓你的感受。

2、少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自我界定是指你可以撇开父母或他人的灌输和影响,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这样将有利于你逃离父母的掌控。

而“回应”是自我界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你做出回应时,你不仅在感受你还在思考,你能自主你的感受和行为。

回应还可以让你保持自我价值感,让你不再盲目自我怀疑,将生活的控制权重新交还到你手上。

3、不说“我不能”

面对父母的要求时,试着将“我不能”转换成“我还没有”。

比如书中的桑迪,作者让他将“我不能违抗我的父母”改成“我还没有违抗过父母”。

一句“不能”意味着一切已成定局,没有了选择的余地;而“我还没有”意味着你还有某种选择的可能,这个决定权还在你自己手上。

选择是自我界定的关键,做出选择则意味着你向自我控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4、与父母对峙

我们与父母对峙的根本原因不是要纠缠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摆脱掉这些负面影响。

诚如苏姗所说:“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那么我们势必会转移到配偶和孩子身上。

而我们对峙也是因为要直面我们的恐惧,打败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它。

告诉父母:这是你曾经对我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它就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是为了以后关系定位。

本书中有具体的在各种场景中与父母对峙的建议和对峙以后要考虑的问题建议。

之前的热剧《都挺好》中,苏明玉尚在上学时便开始了与父母的“对峙”。

面对母亲的重男轻女,父亲的不作为,她在语言和行为上都有为自己争取些许的“权利”,从未在内心妥协和顺从过父母。

母亲将她的房间卖掉后,她趁着上职专的机会选择住校,甚至在一次和母亲大吵之后,便提出与家里断绝关系。

她虽是家里最被压榨的那个人,但是她也是家里最有风骨的那个人,因此她才能最终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对峙几周甚至几个月之后,你会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你所能感受到的并不是欢乐或失望等强烈的情绪,而是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5、接受心理治疗

如果你在童年时曾经受过性骚扰这种严重的伤害,以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抗,你可以考虑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以上就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摆脱伤害,重塑自我的心理治疗方法。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探究了有毒家庭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毒父母带来的毒害,是为了让我们找到一直困扰我们的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从而让我们在书中所提到的对策中,找到与父母以及内在自我和解的方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挣脱,重塑自我,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安东尼说过“很多年以后,当你回忆过去,我敢保证那些好极了的和糟透了的时刻,都会记不清,唯一真实和让你骄傲的是你挺胸抬头走过的人生。”

愿你也能够早些释怀,也愿你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变成你未来生命中让你勇敢前行的动力。

《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控制欲强,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囧妈》在网络平台免费上映。影片讲述了徐峥饰演的伊万和母亲,踏上一趟开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车上母子两人相处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在影片中,当妈妈知道儿子结婚多年却不想要孩子,就在询问时却被儿子反驳说,我俩的事不用你管!没想到,妈妈却说“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这一幕简单的对话,如此熟悉却让人想逃离。原来在妈妈的内心深处,有很深的控制欲,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始终希望能够支配孩子的生活。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控制欲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分析原有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可操作性对策,可以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拥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专业性值得信赖。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通过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得到自由和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电影《囧妈》里有这样一幕:

在吃午饭时,伊万忙着给朋友发语音,妈妈就把小番茄送他嘴边。就这样,她一颗又一颗不停地喂儿子吃,甚至将剥好的鸡蛋塞进他嘴里,差点把伊万噎着。让妈妈没想到的是,伊万根本不喜欢小番茄,结果竟然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车厢窗外。

后来伊万和母亲出现争吵,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妈妈说话?你不乖了!”原来年近40的中年儿子,在母亲眼中却始终还是长不大的孩子,母亲似乎一直沿袭着小时候的那套管教模式——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依然横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义为“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当孩子成年后,依然把他当做孩子对待,从而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甚至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这种操控却往往让人意识不到,因为父母大多是披着爱的外衣,伪装成对孩子的关心,比如“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措辞。

如果说父母早期控制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出门,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有毒的控制。那么父母的操控,有什么具体表现形式吗?

第一种是直接控制 ,就是一种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诸如“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我不理你”、“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不给你钱花”、“你这么做,简直想把父母气疯!”

第二种是巧妙的操纵 ,也即细微、隐蔽的控制,通常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诸如父母一辈子围绕孩子来生活,制造状况让孩子需要他们帮忙。或是给孩子制造内疚,诸如“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操控,虽是披着爱的外衣,背后却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场较量。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在焦虑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难变得成熟,从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受到影响。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是父母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顾,可这种保护一旦过度,就容易演变成操控。那么,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电影《囧妈》里,有两段经典的对白,伊万对妈妈说“你心里住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做什么,喜欢什么,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可戏剧的是,这样的对话,同样发生在伊万和自己的老婆之间,老婆也反问伊万为什么要改造自己,并表示自己没法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万想逃离母亲的模式,却不想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对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缚。 由此可见,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选择逃离,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来取悦自己,而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到,如果父母给我们施压,通过让我们产生胆怯、内疚的情绪来控制我们,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叛逆。

从表面看来,似乎叛逆有利于心理解脱。事实上,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的解脱, 无论孩子选择投降还是叛逆,始终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 在书里就讲了一个例子:

乔纳森是50多岁的单身汉,尽管他事业有成,可每当他去相亲,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结婚,内心就觉得很害怕。因为母亲什么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热衷张罗儿子的婚事,可他却想从母亲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绝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对母亲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挣脱,通过叛逆和他们对着干,却不想由于过度反抗母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见,健康的反抗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试图通过叛逆向父母证明权利,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从大多数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几乎是孩子最初的启蒙导师,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认知体系。可如何为人父母,这一至关重要的技能,大多数人却只是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的教育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泛善可陈。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的行为产生于观念和感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就要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的行为之间的联系—— 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勇敢地和父母对峙,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容易把面对父母时产生的恐惧、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要知道,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和惩罚他们,更不是发泄愤怒,而是为了直面和解决问题。因此,与父母对峙时要保证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直面他们,二是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三是告诉他们实情,四是为了彼此往后的关系定位。

和父母对峙时,主要有写信和面谈两种常见的方式。其中,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倾述方式,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全面地展现出来,同时避免面对面可能发生的冲突。不过,面对面对峙也有一定好处,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感知对峙效果是否成功。

这两种对峙的过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同时要注意四个要点:

这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因此,在对峙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对峙什么内容,父母对自己做了什么事,当时的感受怎样,此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为了保证在对峙的过程中,控制欲强的父母无法占据对话的优势,苏珊·福沃德提出采取“非辩护性回应”方式,来化解矛盾的激发。

非辩护性回应,简单地说就是在回旋的时候,不为对方做出解释。 因为一旦试着解释和请求理解,那么就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处于弱势地位。来看书里母亲和孩子对话的两个案例:

其中案例2正是采用了非辩护性回应,在与父母对峙中,孩子没有试着解释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会因为极力辩解而让自己处于对话的弱势地位。采用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化解过激的情绪,同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对峙前,要做好预测对峙后父母的反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来只要比预期好的结果都让人欣喜。

在影片《囧妈》里,伊万和母亲对峙后,妈妈变得能够理解儿子,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再是小孩,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这就是对峙所带来的效果。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自身选择如何回应。相信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正视直面问题,认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消除父母控制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书单|100本心理学书籍,带你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之前答应大家会出关于治愈原生家庭伤害的文章,但后期的准备过程中发现工作量很大,前人诸多论述,诸多本书,我就算取其精华,也不是十几二十篇公号文章可以讲清楚的,并且就算我把精华理出来了,知识点太硬,干货太枯燥,会不会让大家没有阅读兴趣?会不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

所以,综合考量,我决定将我心目中认为比较好的,有实际阅读价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学书籍整理出来,让大家自行去阅读,感悟,吸收,治愈。

因为我个人在处理原生家庭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原生家庭治愈的道路注定漫长,且没有那么多捷径可以走,终其一生你会发现,原生家庭伤害永远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你,并且除了你自己,无人可以代你承受,也无人可以帮你成长。

我推荐的这100本书籍,他们有些致力于带你认识原生家庭,教你如何应对伤害,有些带你剖析和认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还有一些,则致力于带你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心理学中很少有关于原生家庭的基本理论,关于原生家庭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最早是由莫雷·鲍恩博士提出,只是很多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涉及了这方面,所以这100本书,是我从心理学书籍中单单挑出,涉及原生家庭方面的部分,以方便你阅读。

也许你会觉得100本书太多了,但其实心理学很多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后人的很多研究,有时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所以如果你想节省时间,你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那么你可以从书单的最前面开始看,因为前面推荐的书都是这方面的本源,而后面很多书都是更为具体的扩散性理解和诠释。

如果你刚入门心理学,可以从书单的后面往前读,这样不至于一开始因为纯理论的枯燥而望而却步。

最后,如果你真的渴望自我疗愈,那你应该明白,我们剖析原生家庭伤害,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认清自己,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拥抱和接纳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

我们的终极任务是,致力于人生的成长,致力于陪伴那个受伤的小孩,一起茁壮长大,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原生家庭心理学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