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旋风装书籍(旋风装书籍装帧的优缺点)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2-01 18:01:05 0

书籍装订方式中的“旋风装”与“经折装”,是一回事吗?

应该不是一种形式。。旋风装(存世仅一件。)从实物可以看出是一种比较易于翻阅的形式,而经折装。。你看看古装剧里皇帝看的奏折就懂了。。

旋风装的说法

流行3种说法:认为古书的经折装就是旋风装。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史》称:书籍的卷轴形式,一直延续作用到9世纪唐代末叶,才被折叠的形式所取代。自此而后,中国书籍的形式便逐渐演变。最初的折叠式,称为‘旋风装’或‘经折装。这就是说,旋风装就是经折装,或者说经折装也可以称为旋风装。 认为旋风装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刘国钧、郑如斯的《中国书的故事》中说:大约在经折装出现不久,有人发现这样容易散开,容易折断,于是就想办法,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一半粘在书的最前叶,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书背,粘在书的末叶。这样,在拿取时,就不会有散开扯断书叶的危险。如果从第一叶翻起,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叶。回环往复,不会间断,因此,就把它称为‘旋风装’。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经折装和旋风装大概是在9世纪中叶出现的。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本王仁 《刊谬补缺切韵》的装帧形式及历代诸家对此的称谓,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装帧方式,是以一幅比书叶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而后将单面书字的首叶全幅粘 于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因均系双面书字,故以每叶右边无字之空条处粘一纸条,逐叶向左鳞次相错地粘 在每叶之外的底纸上。由于每叶都是粘在上一叶的底下,故右边粘连处看不出相错的粘连缝痕,而左边则形成上叶压下叶的错落相积的状况。收藏时,与卷轴装卷向相反,是从首向尾卷起。从外表看,仍是卷轴装,但内部书叶却逐次朝一个方向卷旋转起,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古人称它为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即旋风装。因其书叶鳞次栉比,貌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打开来翻阅时,除首叶因全幅粘裱于底纸上不能翻动外,其余书叶均能和阅览现代书籍一样,逐叶随意翻览。这种装帧形式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待到书叶摆脱掉粘 自身的底纸,册叶装便真正产生了。

简单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中的五种方法?

不止5个吧

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简册装——最早的书籍写于竹简之上,其装帧方式就是绳线编连及收卷。

卷轴装——帛书无须编连,但长度较长,通常采用卷轴的装帧方式。纸写书籍出现后,最初也采用卷轴装的方式。

经折装——唐代时,出现了经折装,经折装的书籍其实还是一幅完整长卷,只不过人为从中折叠,阅读时,可以一折折地看,收拢后为一长方体,更节省存放空间。

旋风装——经折装出现后不久,人们就发现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易散易断,于是就将卷轴装和经折装结合起来,用一张长纸将书籍的首页和尾页粘接,形成了旋风装的书籍装帧方式。

蝴蝶装——雕版印刷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书籍装帧方式的革命。由于雕版面积有限,书籍不再是一幅长卷,而以页的形式呈现。印刷书籍中最早出现的装帧方式称为蝴蝶装,即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逐页用浆糊粘贴。这种装帧方式,书籍打开时,版心居中,书页向左、右两边同时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宋元时期(960—1368),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包背装——蝴蝶装书籍,如果纸质较薄,极易造成正面与正面相互附着。翻阅时稍不留意,很容易将两个单页同时翻过,看到的仍是无字的背面,阅读相对不便。为此,人们改进出包背装的书籍装帧形式。与蝴蝶装相反,包背装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侧为书背,用包背纸和浆糊包裹书背。包背装书籍翻阅方便,一目了然,自南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清代。

线装——包背装书籍以浆糊粘背,牢固度较差,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线装代替。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包背装以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打眼订线,以线绳固定书背,因而牢固度更高。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破散,直至今天仍有使用,其牢固度甚至强于很多今天的胶装书籍。

谈谈我国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最早的装订形式--简策装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书大多写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或木简。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

简策装的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义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商周时通行,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

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后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一--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首先用于佛经的一种装订形式,始于唐代末年。佛家弟子诵经时为便于翻阅,将长卷经文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也有人认为是受印度贝叶经装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以后一些拓本碑帖、纸本奏疏亦采用这种形式,称为折子或奏折。

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观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早期的册页形式——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约出现在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

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一包背纸将一叠折缝的背面粘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蝴蝶装书籍,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

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宋末开始出现的装帧形式——包背装

包背装又称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出现在南宋末,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就是这种装订。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

其装订方法是折页对齐,在右边栏外打眼,穿订纸捻,砸平固定裁齐,然后用一张较厚的纸从右侧书背裹装起来,书背处用浆糊粘牢。

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线装

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

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籍的工艺方法和书籍式样,后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包角”、“袍套”等,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旋风装的演变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馀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

旋风装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