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书籍的演变阅读理解(书籍的演变阅读理解题)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5-06 12:48:08 0

书籍的演变

书籍与字体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图像装饰的一个范畴,大体上可以把 19 世纪 50 年代作为一个分界点,之前的部分是古典时期,之后的则是现代时期。事实上,早期的图像装饰也几乎只能运用于书籍,当时还没有流行起来海报、传单等其他类型的图像装饰载体。

在远古时期的埃及、苏美尔和希腊,都曾有过一些与图像装饰有关的作品,比如印于纸张上的图文混排文献,以及篆刻在石碑、墙体上的纪念图像的解说文字,但是这些装饰在实践中并没有体系性地保存下来,充其量作为一种“渊源”,而严格的谱系角度来看,现代图像装饰整体上起源于意大利半岛。

在帝国时期,意大利半岛的文明进程发展得极为迅速,许多纪念性建筑因为帝国体制的喜好而建立,相应的也催生了字体设计的需求——纪念碑等物体应该有解说文字,这些文字的外形看起来,应该呈现帝国式的宏伟庄严

于是,称作“帝国体”( Imperial Capitals )的拉丁字体诞生,这也是字体和排版设计的开端:“帝国体”的每一个字母和单词,都是作为一个个独立让而完整的单元,进行的形式设计,因而笔画内部的疏密关系、字母之间的距离等,都有非常精妙的安排。一篇文章或碑文,首先就在视觉上打动观看者,带给人以疏密均匀、整齐的感觉,配合以认真推敲的其他细节改动,总体形成比较和谐的、耐看的印象,大大提升文字的阅读性。

进入中世纪后,帝国体制瓦解,意大利半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埃及的关联,这就使书写材料面临匮乏——长久以来,与埃及商贸带来了供给可观的莎草纸,在混乱局势下这种关系却无法继续了。另一方面,基督教此时从意大利半岛外溢,向欧洲内陆地区传教,这里的潮湿气候也不适合莎草纸这种脆弱的书写基质,于是羊皮卷书本应运而生。

羊皮卷书本的内容主要是阐释宗教义理,而基督教的美学倾向一开始就是符号学的,这迥异于罗马希腊的写实风格。于是这些手抄本,就延着新的美学原则进行布局。从图像装饰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因为图像装饰本身就不同于绘画,它的目的并非客观呈现事实,而是以符合视觉舒适度的规律“布置”一些元素,以辅助理解信息。基督教的符号美学,客观上契合了装饰图像的发展需求。

不过在具体的书写上,教士们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就是羊皮纸太过于昂贵。这直接导致意大利半岛传统上的那种松散布局无法继续,图文排版需要更加紧凑。其次是手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帝国体”那种一字一顿的书写虽然庄严好看,但是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过高,因此基于意大利半岛“草书体”( Roman Cursive )的一种新字体产生,名为“安设尔体”( Uncial )。“安设尔”是彼时意大利半岛通行的一种计量单位,这种字体的大小刚好适应一个“安设尔”的单位,固有此称。“安设尔体”极大提升了书写速度,尽管在阅读上不如“帝国体”便捷。

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区域,可以分为欧洲内陆、不列颠岛两个部分。欧洲内陆彼时还文化落后,并没有太多的书写需求,不需要为正规出版有过多的考量,因此很自然地沿用了便于书写的意大利半岛“草书体”,并在随后把该字体发展成诸多“哥特体”( Gothic )。不列颠群岛则采用了“安设尔体”,但在书写规则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比如大写句子的首字母,并加以红色墨点环绕的装饰。事实上,不列颠人有非常成熟的一套美学传统,这与德鲁伊教有关,他们会在书籍边缘、插图边缘进行华丽而宽阔的装饰,运用大量平面化的图案——某种程度上,它“超前”于此时还在从写实风格转型的意大利半岛,不列颠人的书籍每一页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很容易辨识。

9 世纪时,意大利半岛是民间采用“帝国体”或,教会采用“安设尔体”;内陆地区采用各种“哥特体”;不列颠地区则采用具有当地书写规则的“安设尔体”。三个地区各自发展的文化,此时因为查理曼的王国而糅合到一起,彼此影响许多。最重要的影响,源于由查理曼安排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他以曾经意大利半岛的帝国为榜样,招揽欧洲各地的学者们前来,恢复并兴办一批学校和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收集和抄写基督教书籍,并希望在此过程中统一手抄本的版面标准、字体标准、装饰标准等。

“约克的阿尔昆”成为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阿尔昆来自不列颠,应查理曼之邀在欧洲大陆协助兴办文化,负责基督教手抄本书写的规则制定。他的最终方案明显有不列颠的文化痕迹:确立以大写字母作为句子开头、以句点作为句末标志的惯例,并对字体进行优化,形成整齐秀丽、简单易学的“加罗林体”( Caroline Minuscule ) 为规范。从书写规则上说,它的确影响了之后所有的拉丁字母地区。

与意大利半岛日趋和平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不列颠岛此时却面临着毁灭性的文化打击——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团伙流窜、攻占了许多区域,引发战火,许多精美的书籍在此过程中被毁。如今残存的仅有《The Book of Durrow》、《The Lindisfarne Gospels》、《The Book of Kells》等书,不列颠当年的装饰华丽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在这个阶段发展出另一套独特的风格,因为早在 7 世纪就被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并没有受到欧洲内陆的“统一化”影响,反而吸纳了许多西亚的装饰传统,即便在基督教经文书籍中也呈现这样的特色。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这个时期作品包括是公元 8 世纪由教士比修斯抄写的《The Commentary of Beatus of the Apocalypse of Saint John The Divine》。

在公元 11 世纪左右,欧洲内陆的混乱局势再度平稳,但总体上仍然落后,这主要是封建主林立、征战不休的结果,他们之间的争执难以缓和、阶层固化日趋严重。这种背景下,“十字军东征”应运而生,它可以综合性地满足欧洲内陆面临的诸多困境,给贫瘠的人带来幻想中的耶路撒冷财富,使征战不休的封建主们趁队友战死而兼并其领土的机遇,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建功立业的可能。

十字军时期的欧洲内陆图像,特征是非常简略——线描插图取代写实插图,人物背景的精细绘画图案被金黄色平面取代,图像需要时而变形以适应文字段落等。之所以会如此简略、粗糙,是因为此时的文本、图像都是征战宣传材料,要批量制作与发放,如果细致制造会增加许多成本,且不能够完成供给。以人物都是金黄色背景为例,是它既能够表现宗教的华贵感,又能以平铺的方式填充大块背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

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一转变虽然有特色,但有一些历史性的遗憾。以往的书籍排版上,图像一直是超过文字分量的,文字排版是以阐释图像为目的,而十字军时期的征战材料则改变了这一传统,图像需要为文字让步,从此以后图像的表达地位就大大下降,手抄本更多追求文字传达的功能。

十字军运动清洗了欧洲内陆的大批小封建主,从而使贸易、生产活动开始展开,民众的识字率也逐步上升,插图绘画等艺术创作也趋于精致。在公元 12-14 世纪,仅有意大利半岛还保持着“帝国体”,欧洲内陆的“哥特体”成为欧洲的通用字体。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The Douce Apocalypse》,版式统一、书写工整、每一页顶部都有插图,综合体现了繁荣的“哥特样式”。

而此时的不列颠,从 11 世纪开始就处在长期和平状态,在美学样式的发展上,比起欧洲大陆只多不少。字体上虽然随大流,采用的也是“哥特体”,但是其他方面的装饰确非常典型地体现中世纪初期的、缤纷华丽的风格。《The Ormesby Psalter》一书,是这一时期的最杰出代表。

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初,出版物的专门生产开始起步,图像装饰的主体虽然主要是书籍,也开始运用于年历、年鉴等物品。这一创举归功于地底地区的林堡兄弟,他们开设了手抄本作坊,设计、抄写和编排各种宗教出版物,设计插图精美的年历,且绘制得非常有趣,反映许多思想性的、社会性的内容,是极为难得的珍品。

即便如此,在当时的生产力下,一本 200 页的手抄本需要 4-5 个月才能完成,耗时久自然使价格高昂,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424 年,不列颠的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书仅有手抄本 120 册,欧洲最大的藏书家藏书数量最多不过 20 来本,书籍生产状况可见一斑。一些商人设立出版作坊后,也尝试了流水线的方法生产书籍,但是由于手抄方式有技术上不可逾越的界限,产量仍然非常低。

15 世纪初,发生了两起改变欧洲面貌的大事——首先是拜占庭的覆灭,使得许多掌握了西亚、拜占庭工艺的人们逃离到欧洲各处,带来了先进的造纸工艺;其次是印刷机的发明,德意志工匠家庭出身的约翰·古腾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终于研制出金属活字印刷机、油性墨水,并使这项发明迅速在欧洲普及开来。在本世纪末,欧洲已经有 142 个城市建立起印刷厂,总共出版了 35000 多种书,印刷总量达到九百万,半个世纪的惊人进步可以完全归因于古腾堡。

来自拜占庭的思想还引起了文艺复兴的风尚,印刷术的发明使欧洲的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希望有更多的生产力探索。对图书的需求日渐高涨,这当然促进了书籍出版的发展——大量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利用插图标明动物、植物的形状和特征,绘画透视技术也在此时被发明,它进一步使图像产生逼真的效果,扩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和视野。同时期的地理大发现,让宗教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强,尤其在插图方面尤有进步。这主要是因为西非、美洲的土著居民看不懂欧洲文字,因此教会再度重视插图,以方便宣传教义。总体来看,图像的地位在 15 世纪得到一些提升。

分析书籍形态的历史演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人们对阅读信息量的需求推动了书籍从初期形态向正规形态演变;

二、人们对阅读方式转变的需求推动了书籍在正规形态的演变进程,

1.阅读方式在书籍形态从卷筒装发展为折页装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2.阅读方式在书籍形态从折页装发展为册页装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三、人们对阅读多元化的需求明确了未来书籍形态发展的方向。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书的内容如何不同,开本有何差异,其主流的装帧形态是统一的,并且每种形态都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统治地位,直到被下一种形态取代:简策装被卷轴装取代,卷轴装又发展成旋风装,从旋风装到经折装,再到蝴蝶装、包背装,最后从线装发展到今天的胶装。那么,从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呢?是阅读需求。尽管导致事物发展的因素必然有多方面,但事物的发展方向则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书籍装帧形态的发展也不例外——材料的变化、书籍的普及度、印刷的出现等等因素都会促成书籍装帧形态的变化发展,但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路线发展,而且必需由这样的路线发展,是由人们的阅读需求决定的,换言之,书籍形态的呈现是为人们的阅读需求服务的。无论是书籍初期形态向正规形态的更替,亦或是当前书籍形态向未来形态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书籍的历史发展过程延伸到未来书籍形态,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导向的书籍设计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书籍形态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东汉纸的发明,确定了书籍的材质,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籍的成型,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形态也几经演进。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

(一)卷轴装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更加方便,一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把几张纸粘在一起,称为一卷。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称作一卷。隋唐以后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时期,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等内容以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中国多是以佛经为主,西方也有卷轴装的形式,多是以圣经为主。卷轴装书籍形式发展到今天已不被采用,而在书画装裱中仍还在应用。

(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在书画、碑帖等装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有时在旧物市场上会偶见它的样子。

(三)旋风装

旋风装也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虽然经折装的出现改善了卷轴装的不利因素,但是由于长期翻阅会把折口断开,使书籍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所以人们想出把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相错地粘贴在整张纸上,类似房顶贴瓦片的样子。这样翻阅每一页都很方便。但是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轴装还是区别不大,仍需要卷起来存放。

(四)蝴蝶装

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数量相当大,以往的书装形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可见古人对书籍装订的选材和方法上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积极探索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思考未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学习前人的经验,改善和创造现代的形式。

(五)包背装

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进步的,书籍装帧势必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改革创新才行。虽然蝴蝶装有很多方便之处,但也很不完善。因为文字面朝内,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六)线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七)简装

简装,也称“平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书籍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简装书内页纸张双面印,大纸折页后把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装上护封后,除书籍以外三边裁齐便可成书。这种方法称为“锁线钉”。由于锁线比较烦琐,成本较高,但牢固,适合较厚或重点书籍,比如词典。现在大多采用先裁齐书脊然后上胶,不锁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无线胶钉”。它经济快捷,却不很牢固,适合较薄或普通书籍。在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前后,很多书籍都是用铁丝双钉的形式。另外,一些更薄的册子,内页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书脊折口穿铁丝,称为“骑马订”。但是,铁丝容易生锈,故不宜长久保存。

(八)精装

精装书籍在清代已经出现,是西方的舶来方法。后来西方的许多像《圣经》、《法典》等书籍,多为精装。清光绪二十年美华书局出版的《新约全书》就是精装书。封面镶金字,非常华丽。精装书最大的优点是护封坚固,起保护内页的作用,使书经久耐用。精装书的内页与平装一样,多为锁线钉,书脊处还要粘贴一条布条,以便更牢固的连接和保护。护封用材厚重而坚硬,封面和封底分别与书籍首尾页相粘,护封书脊与书页书脊多不相粘,以便翻阅时不致总是牵动内页,比较灵活。书脊有平脊和圆脊之分,平脊多采用硬纸版做护封的里衬,形状平整。圆脊多用牛皮纸、革等较韧性的材质做书脊的里衬,以便起弧。封面与书脊间还要压槽、起脊,以便打开封面。精装书印制精美,不易折损,便于长久使用和保存,设计要求特别,选材和工艺技术也较复杂,所以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另外还有流行于唐、五代时期的梵夹装(仿印度贝叶经的装帧形式,今天藏文佛经书仍用)和宋明以后的毛装(草装,粗糙、随便装订),因不具独特的装帧形式,故不再作细说。

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的形式,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书籍的发展史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

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书的演变历史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扩展资料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体来说,史历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

书是怎样演变的

1、甲骨的书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2、石头的书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

3、简牍的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4、缣帛的书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5、古代写本书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6、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

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叶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但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书籍的演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书籍的演变》这是一篇 说明文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书籍的演变》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书籍的演变》阅读原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 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 文章 ,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书籍的演变》阅读题目

1.阅读选文,具体 说说 "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 方法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句子 "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籍的演变》 阅读答案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猜你喜欢:

1. 书籍的演变阅读参考答案

2. 读书重在选择阅读题答案

3. 读网更要读书阅读题答案

4. 致文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5.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阅读题答案

书籍的演变阅读理解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