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财书籍正文

高中数学书籍读后感(数学书藉读后感)

admin 理财书籍 2023-04-06 16:23:44 0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1000字以上。不要网上摘抄的那种。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数学家R·柯和H·罗宾,合写了一本数学科普读物告诉你。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或是想学数学的人都可以阅读这本书。特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学数学教师,都是本极好的参考书。全书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纽约时报》评论这本书既为初学者也为专家而写,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哲学家和工程师而写,是一本极为完美的著作。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XX中学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很久以前的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我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给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壮大中国;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我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中学毕业时,我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我从中读懂了,数学也有技巧。只要掌握技巧就一定会成功。

数学在哪儿读后感300字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有有声和无声之分,我要说的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无声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

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

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

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

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对话。“对话”不是“对答”。“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让我们把文化、思想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理想、信念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来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罗辑思维简易入门》读后感

虽然书名上写着“罗辑思维简易入门”,可是内容还是不简单。前年买的书,自己看到第二章就看不下去了,现在因为经常进行深度思考,所以习惯了,没有那么痛苦了。

看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把书看完。算是看书以来,认真读的最长的一本书。

看了书才知道,罗辑思维是从哲学上分离出来的,之前读高中的时候,一直想不通这些问题,像非P 则Q 这样的,原来是从西方的哲学里来的。

大学里哲学院属于文科,现在想想应该属于理科才对。

因为越到后面,学的越深,就会是哲学,甚至是宗教。怪不得,后来的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等都去学哲学去了。

原来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科学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而已。

书中主要讲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要求前天必须为真,结论才能为真;前提必须包含结论,才能从前提中把结论推出来。

而归纳论证则不一定,有可能前提为真,但是结论不一定为真;也有可能是前提为假,结论为真。归纳论证,可以运用于很多科学实验,比如要进行一项实验,要做很多次,也许大多数都符合结论,但是有一两次可能不符合结论。

有一些语句虽然符合逻辑语言,但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客观规律,那论证也不能成立。也有可能人们还没有发现某些规律,而一直遵循之前的经验。

16世纪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可是那时候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认为是异端邪说。

这些逻辑知识,其实都蕴含在高中的数学课程当中,所以,数学比较好的同学,做这样的题目成绩不会太差。

当然在论述文本当中,有的在前提中缩小、扩大,有的在结论中缩小、扩大,这些都是不行的。

有的前天都为真,可是结论不一定为真。如“一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两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三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四粒沙子不是……一直到一亿沙子不是一堆沙子。”

这就犯了一个临界的问题,也就是定义这堆沙子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临界。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真的很伤脑筋,很痛苦,看了十多天。要是别的书,早就一两天就看完。

让人痛苦的东西,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让人愉快的,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书中的知识吸收、学好,讲会有很大进步。

后面的几个章节主要讲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有些我只是图看完,没有弄懂,这真的有点难。

大部头的书,内容深刻的书籍,读时很费劲,可读之后对自己的收益是巨大的。有的人一直想着容易的事情,总是绕着困难走,久而久之,最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是最可悲的,可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这样的问题。

有关数学的故事读后感或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各400字)

我最敬佩数学家是华罗庚.他聪明、好学、勤奋、爱国,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 华罗庚很聪明、好学.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很勤奋.他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华罗庚很爱国. 1936年夏天,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华罗庚那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像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这些天,阅读了校长给数学教师推荐的《人民教育》中蔡宏基的《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一文.刚开始,看到以“字母表示数”为例,正好是我们年级选择上实验课的内容,所以粗略浏览了导入和体验部分,觉得我们如果要上这节课,也会如此设计,于是就没有看下去.想着读了还要交体会,于是拿起来重新看了一遍,读到文章的反思和运用部分让我耳目一新、心为之一震.在多年注重课堂形式多样之后,这节课却以纯数学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在这节课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还有就是从数学发展史较好的捕捉了教育基因,是数学学习变得丰富有趣.我想,这样的一节课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乐趣,并爱上数学这门学科.读完这篇文章,我思绪澎湃,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对数学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原来数学是如此之美,数学课也能上得如此精彩!想想之前的我,每当家长询问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数学时,我一直都很理直气壮的回答,是因为数学是一门很抽象,枯燥的学科.学完此文,我深感惭愧,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数学真的就是枯燥乏味,还是教数学的我们没有了解数学的乐趣呢?我也在思考着,为什么在我的数学课中没能将数学之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被数学的魅力吸引而萌发浓厚的兴趣呢?要做到这些,我缺少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结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教学中,也能从设计中较好的体现数学基础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能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我能让学生在设计图案时感受图形变换之美.可是,根本没能深入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出数学本质的美并以此去引导学生,由此去探究数学魅力,激起学习的兴趣.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师,很少有接受过高等数学的教育的,大部分教师还是中师毕业,然后去进修到大专的,有些进修的也不是数学专业,我也是如此.所以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要上出一节如此精彩的数学课,我想我还有很多不足,具体如下:首先是本人对数学本质美的认识和对数学发展史的了解欠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这门学科,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门学科,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的美妙之处,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时不时的向孩子们讲一些数学的历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也许真能找到一条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捷径.这不禁让我想起在校本思维训练课程中的尝试,正是那一个个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才使得孩子们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我何不将之带到数学课堂当中呢?要做好这些,必须先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储备.通过上网收集资料,我将在08阅读年中,于本学期认真阅读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了解数学的乐趣所在,下学期将阅读有关数学发展史的书籍,提高对数学学科发展的了解.第二是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了解,从而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思考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没有从的大教学发展观去设计教学.以前就听到过中学数学教师埋怨小学数学教师的话,当时很是愤愤不平.可读了这篇文章后,感到确实如此.要实现小学到中学的顺利过渡,我将在今后的阅读计划中加入学习初中,甚至高中数学课本的内容,提高数学学科知识的储备.第三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之前的我,还很满足于目前的状况,所教班级在年级排名不错,公认的年级差班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中等.在每学期的实验课中获得了几次“十节好课”,感觉真不错.可读完文章,我感觉自己要这样下去,就会跟不上时代脉搏.感谢校长推荐了这样一篇好文章,不止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明确了个人发展的方向.最后,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束.

《什么是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一):给你一点事实和灵感,但不是这本书的全部

关于评价,我选了“推荐”。我说我是来提供事实和灵感的。这本书上有一页是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如果你学过高中数学,就知道这方法在求通项公式时非常好用。但前提是你的数学归纳法的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在这本书中呢,关于数学归纳法,这位哥廷根人讲了一大堆纯学术意义上的关于数学归纳法的内容,也就是说,看完这一页书,你绝不会学会解题必要的,数学归纳法的标准格式。这个格式不是为了应试用的,而是在任何有关数学的计算、推导等等当中必要的。它不会告诉你格式,对你的数学技术性起不到任何帮助,这是事实。然后,我想告诉你的灵感,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它这些纯学术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当然如果你学识浅薄反而会觉得无聊,多看几遍,隔着日子看,遭遇了许多事情的时候去看,你会主动地思考,然后就会发现,书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意味贯穿我们的生活和宇宙,你的思想将从此变得理智,清醒,成熟,也会更加感性,包容,深刻。以上是全部。

高中数学书籍读后感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