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书籍正文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古书历史背景?

admin 文学书籍 2023-05-28 17:00:14 0

本文目录

  1. 书籍装帧的设计说明怎么写?
  2. 古书历史背景?
  3. 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式和特点?
  4. 古代书籍有哪些主要的装帧形式?
  5. 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籍装帧的设计说明怎么写?

你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

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

古书历史背景?

中国图书发展史可分成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书籍制度,即:汉代造纸发明前的竹帛并行时期,盛行简牍制度;汉至唐代为纸写本时期,盛行卷轴制度;唐代发明印刷术以后为印本书时期,盛行册页制度。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一册,因而我国古书装订制度也随之应运而生。我国册页装订制经历了以下几次变化: 1.蝴蝶装,又称“蝶装”,其装订方法,是先将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来,与后来的线装方式恰恰相反,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用布或绫锦裱褙)作封面,便成一册书。其特点是版心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心得以保护。 蝴蝶装虽然在保护图书方面有它自己的优点,但却给阅读带来了不便。由于书页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包背装。 2.包背装,大约起源于南宋后期。所谓包背装,即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这种装订的方式,使页页文字相连,便于阅读。 3.线装书,起源于明代中叶,是从包背装演变而来的。其装订方法,乃书页正折,文字向外,版心为书口,把包背装的整页封面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面,分置书身前后,把它连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订。讲究的线装,有时用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角,称包角装。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用,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生虫。线装书的优点,就是书本破旧了可以重装。 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直到现在,一些仿古铅印本和影印古书都还在应用这种装帧方法。清代中叶以后,我国逐渐采用了机械化的新式印刷术,随着印刷术的变化,产生了图书的平装和精装。

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读和图书的保存保护。中国的书,每种装帧形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像纸书出现以后,继承了简策、帛书的装帧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卷装”。卷装是中国古代书籍中常见的装帧形式。宋末,为保护书籍和增加书籍的观赏性,出现了在卷装书籍四边接镶绫、绢等丝织品,经过绷平、砑光,然后加装天、地杆的裱件形式。横向展阅的裱件成为“手卷”,竖着悬挂欣赏的,则称为“立轴”或“挂轴”。直到今天,我国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装帧,一般还沿用这种形式。

册叶书籍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优代表性的装帧艺术。册页书籍的主要特征是由许多单张书页为单元集合装订成册,也是与舒卷展读的简帛及卷轴书籍截然不同的书籍形态,是我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革命。

册叶书籍主要包含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或曰龙鳞装、缝缀装、线装等诸多形态。梵夹装这种形式最早见于以梵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古印度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主要流行于隋唐时代的中原地区。梵夹装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叠好,上下分别用一张板夹住,打孔穿绳。另外,梵夹装不是写上去,而是刻上去,用带有针的笔刻上去,刻完之后,沾上红油或黑油涂抹,从笔尖划开的地方渗入,就成了红字或黑字。

经折装是在梵夹装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做法是将写、印好的书叶先粘连在一起成一长条形,再按固定规格左右均匀折叠,然后在首尾两叶纸上各粘上一张厚纸作为书皮。由于佛、道经典多采用这种装帧形式,所以称“经折装”。经折装也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比较常见的装订形式,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

唐末五代时期还流行一种介于卷轴装和册叶制装帧之间的装帧形式——“旋风装”。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敦煌遗书中的实物来看,将粘连在一起的书叶从卷尾向卷首按一定规格反复折叠,卷首作为底纸稍长,左侧折口集齐并固定,用棍夹住,打眼穿线;或单张双面书写的书叶顺序集齐,放在一张底纸上,左侧直接用线装订;展阅时书叶排列有序,收藏时以集齐的一侧作为轴心卷起。旋风装已基本具备册叶制书籍的一些特征,书籍展阅时可“逐叶翻看”,卷收时“正作旋风叶卷子”,可以说“旋风装”是对卷装书籍的一种改良。

唐代“缝缀装”也曾短暂流行,“缝缀装”的外观接近现在精装书,最大的差别是裸脊。在讲到开现代精装书籍的先河的“缝缀装”书籍的装订技术时,针对现在“精装书是从西方传来”的说法,杜伟生提出一种质疑猜想:其实西方精装书是“缝缀装”从中国,传到中亚,再传到欧洲。依据是西方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装到精装,中间有真空,而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是彼此连贯可依的。

而同现代平装书外观最近接的是“包背装”,最典型的包背装的书就是《四库全书》。包背装的折叶方式和蝴蝶装是相反的,把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然后装订。外观和现在的平装书完全一样,平装书和包背装古书的区别就是平装书是一张书叶印成两面成为两页,包背装古书是把一张书叶对折成两面,只有这一个区别。

线装的起源很早,唐五代就有了,杜伟生提到,自己在法国看到发藏敦煌遗书里面就有线装的,其定线的方法和今天的线装基本一样。现在线装书一般四眼线,敦煌遗书里的线装是三眼线,就上下各打一个眼,中间打一个眼,用单股麻线缝起来,除了订线眼位的数量以外,其他的和常见的线装书完全一样。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古书历史背景?

明中叶以后,为适应书籍的频繁翻阅,线装开始盛行。线装和包背装的折叶方式一样,书脊外露,钉眼穿线,装订成册,线装是明中叶以后中国古书最常见的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书籍的意义,一是简化了装订工序,而是提高了劳动效率;三为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

古代书籍有哪些主要的装帧形式?

不止5个吧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册装——最早的书籍写于竹简之上,其装帧方式就是绳线编连及收卷。卷轴装——帛书无须编连,但长度较长,通常采用卷轴的装帧方式。纸写书籍出现后,最初也采用卷轴装的方式。经折装——唐代时,出现了经折装,经折装的书籍其实还是一幅完整长卷,只不过人为从中折叠,阅读时,可以一折折地看,收拢后为一长方体,更节省存放空间。旋风装——经折装出现后不久,人们就发现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易散易断,于是就将卷轴装和经折装结合起来,用一张长纸将书籍的首页和尾页粘接,形成了旋风装的书籍装帧方式。蝴蝶装——雕版印刷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书籍装帧方式的革命。由于雕版面积有限,书籍不再是一幅长卷,而以页的形式呈现。印刷书籍中最早出现的装帧方式称为蝴蝶装,即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逐页用浆糊粘贴。这种装帧方式,书籍打开时,版心居中,书页向左、右两边同时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宋元时期(960—1368),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包背装——蝴蝶装书籍,如果纸质较薄,极易造成正面与正面相互附着。翻阅时稍不留意,很容易将两个单页同时翻过,看到的仍是无字的背面,阅读相对不便。为此,人们改进出包背装的书籍装帧形式。与蝴蝶装相反,包背装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侧为书背,用包背纸和浆糊包裹书背。包背装书籍翻阅方便,一目了然,自南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清代。线装——包背装书籍以浆糊粘背,牢固度较差,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线装代替。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包背装以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打眼订线,以线绳固定书背,因而牢固度更高。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破散,直至今天仍有使用,其牢固度甚至强于很多今天的胶装书籍。

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古书历史背景?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