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书籍正文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设计可以自学吗?)

admin 哲学书籍 2023-05-25 08:10:19 0

本文目录

  1. 设计可以自学吗?
  2. 有什么好看的日本推理电影可以推荐?
  3. 日本有航母吗?
  4.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5.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设计可以自学吗?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设计可以自学吗?)

设计可以自学吗?

第一句:设计一定可以自学。

第二句:任何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学。

第三句:前人的经验肯定会避免很多弯路。

其实这三句话,就已经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你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这个答案,而是自学成才的勇气和信心。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吧。

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孩童时就开始在作坊,做木工补贴家用。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寻找各种出路。做过货车司机,当过职业拳手。

之后的机缘,让他决定开始自学设计。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他回国创办了设计工作室。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设计的作品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获取了设计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

后来他还当任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就是“没文化的日本鬼才”,安藤忠雄。

你要明白,最终还是态度决定一切。加油,少年!

有什么好看的日本推理电影可以推荐?

你好,非常高兴可以为你来分享你想看的电影,当然,我也是个喜欢看推理电影的一个小编,我觉得剧情和推理是分不开的,好的推理就会产生好的剧情,好的剧情承载着推理不至于跑偏,中国的推理电影最近几年也开始火热起来。下面我为你推荐的这部电影是《白夜行》希望你能喜欢,然后下面我就先来介绍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深川栄洋,而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最成功的就是对它印象深刻,所以才会让每个人都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一部白夜行吧,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这部电影讲述是一对苦情恋人:男主角有汉和女主角李佳(后改名为美皓),李佳的母亲被强迫卖淫,对象就是有汉的父亲,而有汉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暴行,还深深爱着李佳,为了李佳,最后杀了这个拥有兽性的父亲,而李佳为了有汉,最终把她母亲杀害,以后两个人过着像陌生人的生活。

十五年后,李佳别出的漂亮,并且找了个有钱的人做丈夫,有汉整天过着昏昏寥寥的生活,当他们发现还有人在查十几年前的这部案子,李佳为了自己的生活,让有汉来满足她,杀掉查案子的人,最后有汉跳楼自杀,成全了李佳的生活。这部电影到这里讲完了。

白夜行里面,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们真的不是喜欢在白天睡觉,只是会在夜晚失眠;有时候不是喜欢在夜晚行走,只是白天的时候走的人太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白昼和黑夜,虽然不像日出日落那样规律。我的人生一直处于黑夜之中,但也不算太暗,因为有代替太阳的东西。虽说不怎么明亮,但于我已经足够。”

日本有航母吗?

严格的说,目前日本没有航母,只有直升机母舰。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今天这件事儿,有点看头。自从甲午以后,日本海军可谓是开了挂,后来日俄战争又把俄国人揍了一顿,正所谓“锦上添花”。二战时期,日本又曾一度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之一,在运用航母执行制海任务方面上,成果也相当丰硕。但美国人彻底把日本人打醒了,顺带手也打疼了,战败以后,昔日的帝国海军被拆分肢解。在1952年,又出现了一个叫海上保安厅警备队的组织,没错,这便是海上自卫队的前身。

虽然昔日荣光不再,但这并不能影响日本人的“追梦”赤子心。虽然海自是跟在美国人屁股后面的,但当日本人看美国人利用大型航母,搭载直升机执行反潜任务时。日本人心痒痒了,准备搞一个“对潜扫讨群”,还准备向美国租借1到2艘反潜航母,组建2到4个“讨扫”群。美国老爷一看这个提议,感觉有些可笑,直接被驳回,原因很简单:“小老弟,消停消停吧,你才战败几年啊!”美国人这一驳回不要紧,丝毫没有影响日本人的自信心,正所谓“越挫越勇”。

1959年8月,日本防卫厅技术本部拿出了一份设计方案,叫做CVH(直升机航母)。该舰排水量8000吨,155米长,26.5米宽的直通甲板,机库则是112.5米×22米,搭载18架海王反潜直升机。日本人开始动手了,但是接下来的盆盆冷水,则是令他们最意想不到的。1960年,第一艘CVH列入“二次防”(第二次防备力整备计划)。

当时还处在商议阶段,防卫厅防卫局长海原治不干了,这位老兄被誉为日本70年代防卫厅最有权势的官员。他指出,美日同盟的最重要基础,就是日本对美国的军事依附,其次就是战败还不到20年的时间,再搞这个航母计划,势必引起美国佬的怀疑,那么整个国防计划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海自决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断送掉整个国家前途。海原治这么一说,海自和防卫厅技术本部都消停了,整个60年代,再也没有关于CVH方案的任何想法和言论出现。

70年代CVH不见了,但DLH(大型护卫舰)出现了,航母变成了护卫舰,配置也挺有趣,排水量8300吨,10万马力的蒸汽轮机,搭载6架反潜直升机,而且还打算未来让“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上舰。但海原治还是不同意,除了老一套之外,他还拿日本的经济情况堵住了众人的嘴,政府没钱搞,所以不支持,还是坚持走韬光养晦的路线,就这样DLH也黄了。

也许有人就会问,海原治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呢?他是不是傻啊?海原治绝对不傻,而且很精明。就当时的日本而言,处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中,依附于美国军事力量下面,如果你要搞航母,美国人心里自然不高兴:日本人这是要和我们平起平坐啊!势必会招来政治安全多方面的压力。除此以外,国内的左翼政党也不乐意,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如果敢搞航母,我就让你们内阁政府下台滚蛋,所以综合考量下,海原治坚决反对。

但是,防卫厅防卫局底下的一些人,就有些别的想法了。1973年,他们私下搞出了一个防卫计划的方案,里面就提到:“解除美日安保条约,改订相互防御条约”,甚至还扬言要装备核潜艇和攻击型航母。这都是小事,只要防卫厅内部没人泄露,权当是个人鬼话连篇。但是,这份方案居然被左翼政党拿到了,还被世人称之为“刺头议员”的大出俊给拿到了。好家伙,防卫厅内部炸了,你说叫谁拿到不好,偏叫一个刺头拿到了,这下好了,举国皆知防卫厅和海自要搞核潜艇和航母,还是攻击型航母。

于是海自立马出来灭火,海自舰队司令官北村谦一亲自到国会接受质询,然后,更奇葩的来了。北村谦一居然在发言中,“诚实”地承认“将来希望拥有攻击型航母”。这话一出,立马成了大新闻。本来就是防卫厅私下搞的方案,口嗨而已,海自司令官上来也是一通“承认”,随后便是朝野哗然,三军震动。最后的解决方案,也颇具戏剧性,海自幕僚长(海自参谋长)石田舍雄和北村谦一一同向国民道歉,然后双双退出现役。

回看日本海自上世纪的航母梦,可谓是命运多舛,坎坷不平,更令人搞笑的是,一份“私人订制”的防卫构想方案,居然让两位海自高官为他们“陪葬”,放眼望去世界,真的是少见。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

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

比如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很多现代产品的设计,其灵感都来自与侘寂。当主流都在做加法,争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哇塞,日本文化真NB!这么厉害的审美文化,中国怎么就没有呢?

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别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们先了解下“侘寂”怎么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

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

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

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是19世纪初,日本人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把它们买回去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买三只茶碗,在中国一定是国宝级别的宝贝吧?

其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个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

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更是更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文人们互相见面,你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但当时日本学习中国开设太学开展教育还没多少年,大多数的日本人还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确实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

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中国主流的文化稍显不同的文化,还是得去中国寻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馆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

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不成为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了吗),但当时又苦于自己捣鼓不出来像样儿的东西,就只能从中国的小众文化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精品。

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主流文化珍视的。

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在中国的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画在中国也几乎失传,但是他的画对日本禅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图|松猿图)

(图|牧溪的远浦归帆图,现京都国立博物馆)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柳宗悦:“当我第一次看到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我认为牧溪的故乡在日本。”

柳宗悦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所以你看,日本人为什么要买中国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进不了中国绘画史的牧溪?正是因为他们虽然向中国学习,却又不希望被中国彻底同化。

中华文明如此之伟大,日本想要摆脱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这得有多难?日本人就像是从大山旁边再起高峰,他们的否定得有多决绝。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他们就彻底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而是拿当时中国二流的东西,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靠否定主流文化,再改造非主流文化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比如日本茶道,中国茶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流行奢华的茶室。丰臣秀吉甚至在北野大茶会上,就摆出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

然而,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丰臣秀吉的茶师),却简化了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选择用跟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画风,将中国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千利休就是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用朴素否定奢华,简化否定繁缛,日本茶道也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你看,日本否定中国文化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中国主流觉得二流,觉得小众的文化,我日本可不这么看。

这时候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了,日本人还真是这样,不管这文化是中国的,是欧美的、还是南洋的,只要比日本先进,它都能坦然接受这外来文化,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最后,这种改造也好,传承也好,还都能保存下来。

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日本改造的非常成功,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都是从中国文化中摄取来的,但它们经过改造后给人的感觉又非常的“日本”,究其根本是日本人为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套标准也属于“侘寂”的范畴。

说来也“巧”,日本的这套改造中国文化的标准,其思想资源也来自中国,只是它也不是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禅宗。

日本是如何用禅宗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虽然,禅宗思想被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了日本,也跟中国的禅宗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

从禅宗的受众上来说,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禅宗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在中国,禅宗所影响的是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则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

在中国南宋的时候,日本的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日本后,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在社会中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

从禅宗思想的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禅宗呢,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禅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一切皆可以为禅,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禅意。修禅的方式并不限于寺庙和各个道,而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

在日本,吃饭可以禅、喝茶可以禅、读书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修为高”的日本人甚至在蝉鸣鸟叫的声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禅意。他们觉得虫鸣是动听的音乐,深秋时分,从蟋蟀的叫声中,能听出悲秋的惆怅,因为夏天已然逝去,冬天就要来了,因此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悲叹。

怎么着?听着很神奇吧?日本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国度,估计他们上厕所方便时都能通过禅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总之,日本人的侘寂美学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禅宗思想应用实验,其中最成功的要数茶道和能乐了。

日本的茶道,前面咱们提到过了,你平时肯定有所了解。就是通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能把三块钱一两的高沫、满天星喝出三千块一两的感觉来的那种神奇的技艺;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乐之美。

侘在日语中的本意是简陋,日本茶道就是从简陋中求美,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的体现。

寂在日语中的本意是旧的。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换言之,“寂”未尝不是对凄清、衰微、没落、凋零、空旷、孤苦、古旧等一般视为负面的、不完美事物,而是把其引起的负面心绪进行把玩、欣赏、转化和升华,赋予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日本人认为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

把侘和寂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就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语

读到这里了,相信各位看官对日本的“侘寂”的认识,在自己的心中也有数了。我个人认为日本的侘寂很nice,但我们也不用盲目地羡慕和或模仿。其实,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都有

在哲学上,侘寂不仅同佛教禅宗简朴洒脱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层关联,同中国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也如出一辙。在审美意识上,侘寂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冲淡”、“简淡”、“枯淡”、“平淡”等“淡”之追求也一脉相通。

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脱胎与侘寂的产品设计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流行,不正是我们生活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现代社会环境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多于、甚至没用的东西吗?

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不被物质欲望淹没,我们需要在精神上找寻自我。

理解侘寂,我们可以脱下五颜六色的品牌服装,换上纯色质朴的衣服;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到远郊山林中修复自我。

“侘寂”让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因为它可以让人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去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所以,侘寂开始在世界流行。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因为战列舰被淘汰、航母真正意义上成为海军舰艇的主力是在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以及二战后军事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海战形式的改变后所造就的,而“大和级”战列舰却是在战前就已经被建造了的,在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航母虽然早就已经问世了,但是在没有经历二战前,仍然不足以撼动战列舰在各国海军心中的地位。所以,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其实就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背景,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922年服役的“凤翔号”航母(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装型航母)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建造四艘“大和级”战列舰时是在1937年,而这个时候正是制定“第三阶段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的关口,为什么会有这个海军军备补充计划呢?因此这个时期的帝国海军已经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那就是“无舰可用”,当然了,这个“无舰可用”的前提就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帝国海军的假想敌是美国海军。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帝国海军已经没有足够数量的主力舰艇来正面抗衡日益强大的美国海军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金刚级”已经服役30多年了,“扶桑”、“伊势”也服役快20年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战列舰,只剩“长门级”了。

▲30年代重建后的“金刚级”战巡

但是,从综合设计上来看,“长门级”战列舰也已经是落后的了,根本就跟不上当时造舰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足够的升级改造空军,因此,对于当时正处于扩张时期的日本来说,海军急需一款新型的主力战舰来弥补自己在面对美国海军时力量上的劣势,但是,在没撕破脸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限制很大,不仅仅在主力战舰的数量上不能超过美国,同时,海军舰艇总吨位更是最多只能达到美国海军的60%。在这种前提下,日本海军很难做到在西太平洋海域与美国海军硬碰硬,而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也就意味着,早期制定用来应对美国海军的“迎击决战计划”流产。

▲1937~1945年美日造船吨位对比

“迎击决战计划”这里不作详细讨论,简单来介绍一下取代这个“迎击决战计划”的“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因为“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就与这个作战计划有关。“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顾名思义,总共分为9个作战阶段,分批次、分段地利用战列舰到潜艇之间的所有海军参战舰艇,对美国海军的主力进行歼灭。其中,第四阶段“内南洋前哨站”以及最后的“大决战”阶段中,就需要用到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但是前面已经有提到,因为有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根本就不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双方彻底撕破脸之前,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其实走的是这种路子,即:在提高主力战舰单舰战斗力的前提下,打造一种以“超级战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用来弥补己方海军在主力舰艇数量上相对于美国海军的劣势,同时,制定“海军舰艇补充计划”,逐渐扩充本就缺少的航母、巡洋舰、潜艇等舰艇的数量。

▲“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

因此,这个就是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要造出“大和级”战列舰的根本原因,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30年代中后期,日本正处于扩张初期,但是还没彻底和西方撕破脸),海军方面急需一种“大和级”这样的超级战舰来组建核心作战编队,以便到了后期拥有足够的实力在西太平洋海域对抗强大的美国海军。至于为什么不造航母,这个在最开始已经说了,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心中的主力舰艇,没经历过二战的航母还不能撼动战列舰的地位。当然了,“大和级”战列舰实际上也只造了两艘,分别是“大和号”和“武藏号”,而且这两艘战列舰的下场也不怎么好看,可以说都是在首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海战时就被击沉了,而击沉这两艘战列舰的主力,就是美国海军的航母。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自诞生之日起,到被击沉,都没有如愿以偿的参加过一场与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战列舰为主)之间的“日德兰式海战”,对此,也只能说是:时代变了!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设计可以自学吗?)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