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书籍正文

书籍的演变历程?三大简史的顺序?

admin 中医书籍 2023-05-18 15:31:28 0

本文目录

  1. 中国文人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2. 三大简史的顺序?
  3. 有关历史的书籍,有哪些推荐?
  4. 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
  5.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中国文人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书籍的演变历程?三大简史的顺序?

文人画的兴起,是宋代花鸟画另一特点。美术历史理论家潘天寿认为,我国绘画文学化在宋初达到高潮,一些文人士大夫用水墨简笔的绘画游戏消遣“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所向;取意气所到,而成墨戏画者”。这种墨戏画又称文人画,主要表现竹、兰、梅、菊“四君子”题材,他们将花草木人格化,寓情于中。其代表人物为北宋的文同、苏轼,和南宋的扬无咎、赵孟坚等。

南宋李嵩(传)赤壁赋图页绢本设色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竹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来具有“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品德和虚心的结构,常常被文人学士用来借竹写人,用竹标榜人的性格、美德。因此竹一向为文人所喜爱、所赞美。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文同的“胸有成竹”这句成语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可见文人对竹的感情。文同以墨竹著称,他曾受命湖州知州,故画史称为“湖州竹派”。他与苏轼是知己,苏轼称他的诗、词、书、画为四绝。文同作品多有苏轼题记和诗、跋。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便是著名的“胸有成竹”说的由来。

宋文同墨竹图

文同的代表作品有台北故宫藏《墨竹图》轴,画斜垂下来的竹子一枝,竹梢向上翘起,竹叶浓淡相间,疏密有致,又不失其峭拔之姿,特别在用笔上可以看出作者的书法功力,这种笔法前无古人,是文同画墨竹的独创。文同墨竹表现出精深的绘画造诣,这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紧密相关,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他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又是“文人画”的开创者。特别是他在美学思想方面提出的不少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运动更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诗句,集中体现了其美学思想。代表作《枯木怪石》卷日本大阪收藏。此图纯以水墨写出,一枯树,一怪石,不求形似,用笔极其粗率奔放,以画笔感发意兴,正是文人画中的优良传统。

南宋扬无咎《雪梅图》南宋扬无咎《雪梅图》局部

画梅花的代表人扬无咎,字补之,为东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之后。他笔下的梅花,既不同于北宋的工整流畅一体,也不是后来的豪纵一格,而是变化为一种清疏幽逸的写意风格。据说墨梅的画法为北宋华光和尚所创,他在月夜下见梅枝疏影横斜之姿,遂创立了以墨浑作梅之法。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有变化和发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使之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扬无咎画梅纯用水墨,“疏枝冷蕊,清瘦绝人”,与流行的富贵艳冶的“宫梅”情趣不同。他画的《雪梅图》卷,以寥寥数笔画竹和梅干,细笔勾出花蕾和花瓣,以墨晕浑染,浓墨画梅枝,淡墨烘染底色,空白处表示积雪,黑白反差强烈,表现了梅竹傲雪抗寒的性格,具有“万花敢向雪中出”的寓意。

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另一幅《四梅图》卷,纯以水墨写出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到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表现得楚楚动人。梅树主枝笔法老劲,偶见飞白,花朵以尖细的笔法圈点,秀美清逸。既不同于描粉缕金的院派,也不同于落笔草草的逸体,墨韵高华,清气逼人。此卷是扬无咎69岁时(1165)所作,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赞咏四段梅花,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颇有感伤怀旧之意。其中一首作者叹道:“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借梅花以言情,诗、书、画相得益彰,堪称三绝。在此画以前,未见有这样长题诗文的作品,实开后世文人画长题的先河。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坚,曾受扬无咎的影响,画风清高雅逸。《墨兰图》卷中,花叶皆用淡墨撇出,笔法清劲飘逸,松秀明快。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流露出作者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文人襟怀。

纵观两宋花鸟画的历史,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两宋宫廷花鸟画的发展,已使花鸟画这一画科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后世楷模。写实与写意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文人墨戏绘画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两宋以后的元、明、清各代,大多不出此范围。可以说,两宋花鸟画的发展为后世花鸟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绘画历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大简史的顺序?

三大简史顺序:《人类简史》,《今日简史》和《未来简史》。

三大简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著作《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他对人类命运的走向做出了预测。尤瓦尔·赫拉利于1976年出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酷爱阅读,在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都有涉猎,是当下最受追捧的作者之一。

有关历史的书籍,有哪些推荐?

有关历史类的经典读物,我个人强烈推荐这4本我非常喜欢的书:

第1本:《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好多年前就读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本以古看今之极品。读完后感觉原来中国的那么多问题,五百年前未解决,五百年后依然未解决。谁说社会一定是进步的?。

《万历十五年》,与其说是在写万历年间第十五年的概况,不如说在写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与其说是在写封建王朝的君臣伦理和三纲五常,不如说在诉说整个文官体系的存在及运行机理。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也就是说,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

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在支撑着它,使你认清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决定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而是决定在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并不厚,难得的是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的刻画铺陈,让我仿佛看到整个明朝的时代图景,简单的几笔素描能让人见到图画背后的宏大景致,这是作家厚积薄发的功底的体现。

第2本:《武曌》,我个人也是很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讲述武则天事迹的书,武则天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

作者罗汉的这本著作全方位展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武则天是怎样凭借个人的才干以及时代的恩赐,从一个第十五级的才人,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继而开创了新的王朝,大周。在本书里都有精彩而详尽的解读。

第3本:《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

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

第4本:《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

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这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对了,如果你也想读一读这些书,那么可以加入电子书阅读群,群文件里正好有这本书的电子书版可以下载。

电子书阅读群的群文件里还有459本,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的国内外经典名著书籍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经管励志类等),且还在不断更新......中。

群文件里的电子书可以随意在线阅读分享和下载,加入的方法请点击这篇文章查看(加入电子书阅读群,一起读本好书)。

往期文章阅读推荐:

1男人和女人,性、爱情与婚姻的演化史|(深度好书)

2他白手起家,直到最后成为首富!都经历了什么?|(深度好书)

3没背景没学历没颜值,如何拥有令人咋舌的人脉圈?|(深度好书)

4这本书,看完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深度好书)

5这10本励志类经典好书,现在读可能还不晚|(深度好书)

————读书人老高推荐读物2022年6月12日。

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

中国书法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篆、隶、楷三个阶段。

以象形为基本构造特征的古汉字及其书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商、周已经系统化。到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在秦系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規范,融合出新的象形性汉字及其书法体式小篆,开创了历史上的一代新风。由李斯书写的《泰山》、《瑯琊》、《峄山》等刻石,其结体略带纵势而修长,匀圆劲拔,笔势俊逸,体态典雅,浑厚端庄,被后人称为玉箸篆。

汉字及其书法为应付社会生活日趋繁杂的需求,转而向便捷的方向演化,由此汉字的偏旁构造日超约易,书法的用笔贯气程度日益加强,于是摆脱了象形性的制约,促使了篆书的解体,从战国未期出现古隶,到西汉中期已脱尽篆法遗痕,成熟为典型的汉隶,书法史上称隶变。隶变的意义深远,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由点画组成的方块字抽象符号化,把象形文字需要的弧曲线条变成規整的点画波磔,字形由纵长变成横式的扁方形。

为使书写更为便捷,书写效率更高,隶书又迅速解体,向着楷书演化,这一过程从汉未开始,完备于魏晋,定型于盛唐。汉未己出现非隶非楷的新书体,三国正书之祖钟繇将新体中隶书成份进一步减少,形成楷书的体式。其后,新书体经东晋王羲之父子进一步改进,体势由扁趋方,笔画逐渐定型,结构規范又讲法度,完成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全过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鼎盛时期,唐楷也因崇尚法度而成为楷书之冠。

为求书写便捷,伴随着篆、隶、楷书,行、草书得到创造演变。东汉未年的刘德升创造行书,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把行书发展到鼎盛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草书则由草篆草隶衍生的章草发展为今草,之后又衍生出狂草。行、草书只是伴随篆、隶、楷书的创造演变而创造演变,故不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阶段。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这本书写的是前苏联九十年代解体的台前幕后的发生的事情。写的很生动、详实,让人看了放不下手。推荐阅读。

书籍的演变历程?三大简史的顺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