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的简单介绍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4-28 17:22:57 0

中国传统书籍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形制?各自特点是什么?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必须是有了文字才能产生书籍,而文字一定要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我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些文字记录在动物的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算不上书籍,只能说是最早的“纸张”。但龟甲和兽骨不可能像纸张那样连接,只能是以堆放的形式进行阅读,包括后来出现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都算不上书籍的装帧。直到出现在竹木简上刻字,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崭露头角。

1 简策装──最古老装帧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人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木片称为“木简”,竹片称为“竹简”。最初人们只是阅读单个“简”,后来为了方便阅读和保管,将“简”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这种装帧形式被称为简策装。

简策就是编简成策的意思,“简”就是竹简或木简,“策”就是“册”的假借字。简策装就是用不同类型的绳子(如丝绳、麻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两端无字之处打孔编连。古人编简成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绳串连,另一种是两道绳乃至四道绳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意思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编简成策、编连卷收的制作技术,极其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书籍的装帧技术。简策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后来逐渐被纸本书所代替。

2 卷轴装——使用最久的装订形式

2.1 帛书卷子装

帛书又名缯书,是我国古代写在白色绢帛上的文书。帛书和简书一个是用竹简,一个是用绢帛,由于材料不同,成书装帧形式也有差异,既有折叠,也有卷子。

关于帛书的形式,古籍中还未见到详细的记载。《后汉书襄楷传》中说:“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缥素,即以淡青色的素作质料;朱介,以红色作界行;青首,以青色作卷首;朱目,以红色书写标题。又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载:“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这说明帛书的长短是依内容长短来决定的。

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中,的确存在卷轴式,但仅限于写在半幅帛的帛书,即用一根竹条作轴从后向前舒卷成一束,与简书卷存一样,由于简书本身坚挺,不必加轴固定。马王堆帛书中的另一种形式,则是整幅帛书折叠成长方形存放在漆盒内,由此可见帛书并非完全是卷轴。

2.2 纸书卷轴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纸书出现之后,书的装帧形式便模仿帛书卷子装,并慢慢发展为普遍流行的纸书卷轴装。这一点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实物留存,都能得到有力的证明。

卷轴装的型制是由简策的装订形制演变而来的。其方法是把写有文字的纸按顺序一张张粘连在上,然后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长出卷面宽度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将长卷卷在轴上。卷首裱一张无字的纸或丝织品,叫做“飘”,“飘”不写字,但要质地坚韧,起到保护作用。在“飘”头系一根丝带,丝带用来捆缚长卷,在丝带的末端穿上一根牙签,用以固定丝带。阅读时拿下牙签展开长卷,阅后将长卷卷起,放置于架上。

卷轴装由五部分组成,即长卷、轴、飘、丝带和签,类似于简策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始于周朝,盛行于隋唐时期,后历代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3 梵夹装——最早引进的装帧形式

梵夹装是我国在十九世纪前唯一引进的一种国外书籍装帧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时候,梵夹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也随之传入我国。

印度是热带国家,印度有一种长着修长硕大、表面光滑树叶的贝多树,古代印度以这种树叶为载体制作书籍。具体方法是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其上下需要夹板保护。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会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用贝多树叶来写经,不仅古印度如此,近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北京图书馆就藏有僧伽罗文的贝叶经,其装帧形式就是典型的梵夹装。近年来,北京图书馆还入藏一批傣文贝叶小乘经,其装帧形式也是梵夹装。这些实物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印度梵夹装的形式特点,从而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

汉译佛经梵夹装的出现,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也促进了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

4 旋风装——早期向册页装过渡的形式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旋风装形式上和卷轴装一样,首先用一张长长的纸做底板,在底板的右端将第一页无字面整幅裱贴上,从第二页起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然后将第二页用一窄纸条粘在第一页左边无字处,余下的页数按顺序由右至左依次粘在上一页的下面。阅读时展开长卷,书页如鳞状排列有序,从右向左翻页阅读,阅后从右边卷首卷起长卷收藏。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旋风装是为了解决阅读时翻检不便的问题,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的一种装帧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但没有形成规制。因此,旋风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5 经折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经折装,又叫折子装。顾名思义,经折装应该是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唐朝时期最盛行卷轴装的装帧形式。唐代是我国佛学的鼎盛时期,佛门弟子念经时盘禅入定、正襟危坐,如果使用卷轴装对诵经的僧尼们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一场对流行许久的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即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依一定行数或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厚纸封皮,一种新型的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经折装。

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经折装,可以说已完全脱离了卷轴装的形式,几乎接近于册页书籍的装帧,因此说卷轴装是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6 蝴蝶装——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唐代已有了雕版印书业,故原有的装帧形式(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这就必然促使书籍装帧以新的形式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蝴蝶装应运而生。

蝴蝶装又称蝶装,是由旋风装演变而来的,其装帧方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对折,以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与书页一般大小的硬厚一些的整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的厚度相同的折痕,粘在抹好浆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最后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从外表看,这种装帧形式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页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的特点是一页一版,改变了卷轴形式这一沿袭千年的书籍装帧形制,是书籍装帧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但是,由于蝴蝶装有无字页面、易于脱落、造成掉页等缺点,一种新的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籍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包背装。

7 包背装——使用最久的册页形式

包背装发明的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元代时特别盛行,明清时期的书籍装帧大多使用包背装,如明清时期的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包背装的特点与蝴蝶装恰好相反,是反蝴蝶装倒折书页的方法,即将印好的书页正折,使版心所在的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并将折好的书页按顺序排好,将左边的折边对齐压稳,在右边框外余幅上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并将边裁齐并作书背,再用一张硬厚整纸作为封皮,用桨糊包背着,再裁去书的上下及封面的边沿,就成为所谓的包背书。包背书与现代的平装和精装书本非常相似,只是包背书是单面印刷,合页装订,并在书背内侧竖订纸捻以固定页;而现代平装和精装书本是双向印刷,折配装订,书背上横向素线以固定书页。由于包背书仅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若翻阅的次数多了容易散乱,而且在制作上也相当复杂,因此人们就在书页的空白边上打孔(一般打三个孔),用线绳横索书背,再连穿下端的孔,最后用系扣打结的方法装帧书籍,这就是线装书了。

包背装比蝴蝶装先进很多,但用纸捻装帧、包裹书背的缺点一是不便于反复翻阅、容易散乱,二是不利于长期收藏保存。因此,一种更先进的装帧技术出现并且取代了蝴蝶装,这就是线装。

8 线装——古代最先进的装帧形式

线装书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线装书装帧技术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改革。

线装书的装帧特点是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装帧成册。早在南宋时期,线装书籍的形式就出现了,盛行于明清时期。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不仅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更便于保存和修补重订。线装是我国古代装帧技术史上最先进的书籍装帧技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线装形式,可以说已经到了精善完美的程度了。

书和杂志有什么区别

书和杂志都是文字记录信息的载体的一种,它们的区别是:

1、书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而杂志是定期更新内容的。

2、书的作者也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杂志是很多内容的杂糅体,所以很多内容的作者都是非固定的。

3、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而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

4、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而书的记录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它的雏形。

扩展资料:

书和杂志都是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存在并使用。

杂志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什么是书,书这种承载知识的“载体”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书是记载生活中方方面面事情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我个人认为书是文字的载体,要想真正去探究书是怎么发明的,我认为还是要追溯到文字的发明和发展。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在龟壳或平整的牛肩胛上刻着记载殷代关于战争、祭祀、手工业等等的文字,这应该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书。现有字后有书,或是说这两者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被发明的。

当年仓颉是因为看见龟壳上有一些图案和花纹,然后他就在想这些图案和花纹是不是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要是自己也能创造一些花纹然后赋予它特定的含义,那岂不是很好。这样就可以用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记录事情了。这是仓颉最初造字的想法,而文字的作用也是如此。

接下来就让我讲讲书的发展历程,我国最初的书是甲骨文,将一切有关生活方面的和表达自己感情的事情记录在龟壳或牛的肩胛上。但是在龟壳和肩胛上刻字十分困难,而且龟壳和牛的肩胛也十分稀缺,不容易找到,书写成本也很高!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竹简,把竹子削成一片片同样大小细细长长的竹片,然后用绳子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固定在一起,然后就可以把文字用刀刻在上面,或者是使用炭笔书写。这种竹片叫做牍或简,而把绳子将竹片串起来的叫做册,也会叫策,所以有上策的说法。

之后因为竹简太过笨重,于是东汉的蔡伦就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可供书写的纸张。人们就开始在纸上书写文字,用于记载事情。然后结合当时的雕版印刷术,于是就有了我国第一部印刷版的书籍《金刚经》。但是雕版印刷术成本过高,雕刻过于复杂,出错之后无法修改。于是宋代的毕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术方便,容易改动。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进入电气时代,我国逐渐出现了油印,铅印等印刷方式,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书籍。这就是书的大概历程。

如果宝宝们觉得我回答的还不错,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喔~~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