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财书籍正文

诗经书籍封面设计图片(诗经书籍装帧设计)

admin 理财书籍 2023-03-31 06:37:43 0

你认为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籍的封面很多都用蓝色?

用蓝色(准确说是靛青)跟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有关。与内容表达之类的关系不大,所谓的”色彩象征“推断更是牵强。(想想瓷器的纹饰?)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黄永年先生《版本学》里的理解,和经折装非常接近的样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

《诗经》里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到底美在哪里?

《诗经》当中这些惊艳千年的文字,美在它们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朽,美在它们独特的文化韵味,美在它是华夏5000年当中浓缩的精华。

一、《诗经》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被称之为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民间各地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朝人的正声雅乐,而《颂》则是周朝皇室和贵族们祭祀宗庙时所唱的歌曲。

相传我国周朝时期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都会深入民间,采集民间的歌谣,将这些歌谣整理成曲谱,唱给周天子听。这些歌谣也是《诗经》的由来,所以现在才会有很多人说,我国的诗歌最早都是唱出来的。

二、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是我在《诗经》里面最喜欢的一首诗,子衿指的是周朝读书人的服装。“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话的意思是,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会把音信传来?

虽然这两句诗的流传度并不是非常广,但是这两句诗的上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却被很多人所熟知。甚至有些人拿这首诗里面的字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

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里面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全诗给人以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秦国的士兵们一边唱歌一边行军的场景。他们知道自己这次去往战场之后,很有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但是没有任何人退缩,他们携手抗击共同的敌人。虽然那个时候是奴隶社会时期,但是诗中将人性的美好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经》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一,剥削和社会不公

     《诗经》这本书反映的主题思想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思想就是对剥削和社会不公的批判。诗经里面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出反剥削,反社会不公的思想。这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从 《诗经》这部书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在当时的社会上有很多人是不满足于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的,他们认为社会不应该存在剥削和不公。《诗经》之所以是我国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籍,就是因为书中很早的就提出了反剥削,反社会不公的思想。

二,反映徭役和战争

        徭役和战争使中国古代人民身上的负担大大加重,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质量的水平。所以 《诗经》和很多书籍都有反映战争和徭役这个主题。当时的人们反对战争,反对徭役。因为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更多的是痛苦。因此 《诗经》当中第二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反对战争,反对徭役,这也是 《诗经》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反应爱情和家庭

     除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战争,徭役,剥削,不公之外, 《诗经》表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家庭和婚姻。我们从诗经当中就可以读到当时的人对婚姻的见解,对爱情的看法。其实从这里面我们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那些东西在现在的社会仍然是适用的。因此 《诗经》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一部经典古代著作,我们在闲暇的时候去读 《诗经》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花上几天的时间去读别人几十年的智慧,这个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四,反映劳动

     劳动永远是一个社会的主题,所以即使是在古代,当时的诗人,哲学家,作家们都对劳动这一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 《诗经》当中就有很多文章是关于劳动的。这些文章都是歌颂广大农民,反对骄奢淫逸,反对浪费的。这是诗经当中非常鲜明的主题,我们随便找几篇诗经当中的经典文章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里面有大部分的文章都与劳动有关,因为劳动真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永远贯穿于我们生活。所以从这些方面看,《诗经》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经典好书。

90后女孩绘制160幅诗经题材画作,她的作品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她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反复学习,促进我们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

有一位来自北京的90后插画师“呼葱觅蒜”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大家熟知的《诗经》中的诗句给它画了出来,非常厉害👍。她本名叫王晓艺,1992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她又有了新作品,除了《关雎》,她在过去2年时间里一共绘制了160幅以《诗经·国风》为题材的画作。

王晓艺将中国古典山水与各式各样的传统器皿相结合,独创一种插画风格——“钵山图绘”。她说,“《诗经》是一座我们和古人情感相通的桥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传递中国古典文化带来的美好”。她的脑洞非常大,也是在疫情期间,有很多时间沉淀下来对我国文化的认识,用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方式解读《诗经》是不是很开脑洞,很有意思?

生活中,王晓艺喜欢动物、植物,热爱外出亲近大自然。在她看来,生活里的一树一石都能给她提供灵感。她有一系列画作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猫咪等小动物画成一个个古风小人的样子,或俏皮可爱,或温婉大方,充满了奇思妙想。对王晓艺来说,“绘诗经”系列作品只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随心所欲画下去,画技不断精进,“板绘和手绘有很大的不同。手绘需要更扎实的基本功和技巧。我在努力练习和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像板绘一样,准确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画面呈现在画纸之上。”

最后,希望年轻人将传统文化传递下去。也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籍的封面很多都用蓝色?

书籍装帧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用蓝色(准确说是靛青)跟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有关。

与内容表达之类的关系不大,所谓的”色彩象征“推断更是牵强。(想想瓷器的纹饰?)

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1],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2]。

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

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

[1]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

[2]「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

诗经到底是什么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书籍封面设计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