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财书籍正文

书籍的演变文章中主要介绍了图书载体什么和什么?(《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admin 理财书籍 2023-05-16 15:32:02 0

本文目录

  1. 在现代社会,读经典名著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2. 《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3. 读书时如何寻找重点,快速了解书里边的主要内容?
  4. 书籍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在现代社会,读经典名著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书籍的演变文章中主要介绍了图书载体什么和什么?(《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名著顾名思义就是很有名的著作。之所以称得上名著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人文环境下,作者对社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文学再创作。从而更集中,更深刻地揭示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给读者以深刻的认识,和启迪。好的文学名著都是作者哲学史的思考。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是通过女主角玛兹洛娃和男主角涅果留朵夫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司法的黑暗。作者并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演化,阐释自己的:人们良心发现的理论。作者认为:人都有良心,只要找回和发现了自己的良心社会就回归了正义。就如同男主角聂果留朵夫发现被自己欺骗玩弄抛弃的女佣被冤枉流放一样,他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谴责,放弃了一切家产提玛兹洛娃辩护,并追随她一并去流放地。

我们不仅看到了托尔斯泰所宣扬的良心发现,而且也看到了他晚年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读名著可以看到在现的历史,可以学到作者如何勾画历史的画卷,如何巧妙的布局,和高超的文笔,并且可以学到不同的哲学思想,加深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中国人是一个既崇拜祖先,又很关注后代的民族,所以在很久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特别设置史官,专门用来记录成败得失。

商王朝的史书留下来的不多,据考证商王朝的语言系统与周王朝是不一样的,如周天子自称“王”,而商王朝的君主自称是多音节,叫做“余一人”。周王朝灭掉了商王朝后,系统地继承了和改造了商王朝的文化,形成了周王朝的以“亲亲善恩”的封建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文化体系,一直影响至今。

至于周王朝摒弃了商王朝的巫神之说,采用了自己的史官制度,大体原因可能是周王朝作为农耕王朝更加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备人们总结发现规律,用以指导生产生活。当封建诸侯时,诸侯王也把周王朝的史官制度给学去了。

封建时代的每个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时事,编辑整理成册,王室还会安排有专门的人学习研究,这种人被称为“掌故”,一般出使之类的外交场合,是这些人表现的舞台。这些史书,都被称为“经”,有特别重要的事,会做注释,被叫做“传”。所以,《春秋》有三个比较出名的传,叫做《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可是这种经文为什么叫做“春秋”呢?

这是因为受季节影响,在古代社会,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季节,国与国之前的征伐都是选在春、秋进行的,记录的事就比较多。春天攻打敌国,可以干扰敌国播种粮食的进程,所以,粮食已经储备好的国家通常在春天发动对敌战争。那么粮食不多的国家呢,秋天正好是抢粮食的季节,于是,秋天打人家。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两边都遭罪,除非特殊情况,两家都心照不宣,极少用兵。

除了战争,国家所有的重要仪式,比如祭祀、新王继位、国与国会盟、谈判等,都选在春、秋两季。

既然春天和秋天的事比较多,夏天和冬天几乎无事可记,就此给史书命名为《春秋》。

那么,夏天和冬天干嘛呢?

冬、夏也有安排,教以《诗》《书》。演礼习乐都需要大型户外场所,大热天和大冷天自然不适宜,所以,冬天和夏天,人们就被安排在家里读书,春天和秋天则要演习礼、乐。祭祀和继位等都是礼、乐的延伸,所以,就都被安排在了春秋两季。

后来孔子编教科书,把鲁国的《春秋》编好了,并且作为学校的教材使用。在编书过程中,孔子也有原则。文以载道,孔子也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私货”,点赞了很多符合自己儒家理念的事,同时对不符合儒家学说的事件进行了鞭挞。如果考虑到现实处境,比如如实去写可能通过审核,还可能得罪人,孔子就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让人们稍一琢磨,就知道编书的人的真实意思。

孔子的这种编书方法,被后来人学到了不少,在史书里有不少隐语,尤其是唐朝之后的史书,自从李世民干预史官的工作以后,有操守的史官往往更多使用春秋笔法。这个需要读者如同福尔摩斯一样,设身处地看待历史事件,才能发现隐藏在史书背后的真相。

此外,《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顺序,以君主年号为记事顺序,是中国两大史书体裁之一。另外一个体裁,也是司马迁开设的纪传体。通体来说,纪传体史书故事性更强,编年体史书逻辑更严谨。

真要把历史当故事,读纪传体不错。做史学研究的,往往会品较编年体。

读书时如何寻找重点,快速了解书里边的主要内容?

谢谢邀请。

读书可以让人眼界打开,学习别人的智慧还能让自己也开窍,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尤其是读书能抓住重点的学生或成人。所以我们读书要学会抓重点,如何抓重点,我们有两个维度的方法。

读书找重点的一般方法

第一,分辨句子主谓宾,判断出句子中的重点。

在句子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主谓宾这些核心的句子成分,而状语、定语都是用来修饰这些核心句子成分的。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主谓宾就是乡愁是邮票,核心内容一提出来,句子的重点就一目了然。

一般找主谓宾的方法就是利用缩句的方法来寻找,去掉定语、状语,留下最核心的部分。

第二,比较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出段落的重点。

句子与句子之间进行相互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段落中的所讲述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轻重对比,就是段落的重点对比。

对照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段落是描写猫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句子之间进行对比,猫很乖、无忧无虑,贪玩,尽职等,就发现猫的性格更具有总结性,内容更重要,所以重点就是第一句的内容。

第三,学会整体思考方法,梳理出文章的整体框架。

文章也是一样的,有重点和核心。我们一样通过对段落内容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一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当然有时候还需要我们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文章的重点梳理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分析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把一篇文章的结构框架给搭建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上面的这个内容是对《丝丝春雨》结构的一个梳理,基本上能表现出这篇文章的结构,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文章的结构体系表现出来。

专家式的阅读方法

前面介绍了一些平常阅读的方法,在学校学习或者学生群体使用会比较多一些。但是对于成人在职业上提升,帮助就会越来越小,这时候需要站在更高维度来训练自己的读书的方法。

人的思维最高的一个逻辑,我们称它为上帝的视角,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分析。

第一,表象、现象层面分析

我们看看到的很多内容都是表象、现象级的。比如有许多人都涌向一个地方,这就是一种现象。在很多书里面,介绍的某件事情的结果、案例、应用,都是属于现象级的分析。

这一层级的内容,毛主席称之为发现问题。要了解现象,我们一般会问“是什么”,通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找到现象。

第二,工具和方法层面分析。

工具和方法就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解决问题。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步骤、工具辅助将一个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个层面的分析,我们用“怎么样、怎么办”等问题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本质层面分析

本质是我们分析的最高层面,是很多人都期望能达到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的分析,毛主席称之为分析问题,我们用“为什么”来提问。通过问为什么就可以找到这个本质的相关内容,找出来的本质往往会非常简单,甚至只有一句话、一个词,正好应了大道至简的道理。

小结

专家式的阅读方法,就是拿到一本书后,快速地分析所看到的内容是属于哪个层级的,是本质的还是方法和工具的,亦或者仅仅是现象层面的,通过这个一梳理,问题能变得快速简单。而且有这样的思维工具之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书本的基础上快速发散出大量的不同方法,甚至比书本中的方法更灵活实用。

结束语

我们读书学习,在学校里先要学会给自己的思维方法打好基础,通过基本的思维训练让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起来。但到了一定层次后,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专家式的阅读方法,去快速地把握一本书的核心和关键,甚至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思路。

我是童教雷老师,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读书学习的方法,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提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书籍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仍然是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万万不可没有書籍。

读万卷書,行万里路。仍然是必须的追求。

书籍的演变文章中主要介绍了图书载体什么和什么?(《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