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书籍正文

妇科中医书籍最好的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admin 中医书籍 2023-05-09 21:31:21 0

本文目录

  1.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2. 我想买一个中医方面的电子书,哪位大神给推荐一个?
  3. 中医药书籍哪出版社或大师的好?
  4. 想系统自学中医,有没有业内人士推荐几本书?
  5. 自学中医需要读哪些中医书籍?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妇科中医书籍最好的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著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法、治疗与预防等问题,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同时,它还强调疾病的预防问题以及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书中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有关医学问题的对话,但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主。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因此《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涉及医学、天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将《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逐一解释,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述。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它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伤寒杂病论》乃医圣张仲景所著,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临床诊疗专书。遗憾的是,原著现已失传,晋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将伤寒部分整理成《伤寒论》。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辩证施治的方法。书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腑等,并将其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药方。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的病证。该书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奠定了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的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方法也都做出了系统阐述。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原则来表明药物的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此外,书中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有所描述,并提出依此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想买一个中医方面的电子书,哪位大神给推荐一个?

不知道您想要哪方面的中医书籍?说实话,中医方面的书籍很多,建议成系统按顺序的学习,不如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之类,了解中医思维;然后学习中药学、方剂学打好基础;在这中基础上,在学习内外妇儿相对就容易理解吸收,真正做到掌握。以下图片中是我个人收藏的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目录,您可以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我是学中西医结合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有人会问,学习中医有没有捷径?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个人有下面点总结,可以参考:

一、先整体后局部: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中医药书籍哪出版社或大师的好?

中医书我推荐《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唐容川的是《神农本草经》。金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熟读张仲景的伤寒论,他是经方大家,他的所有药方是非常有效的,经过千百年来实验验证,对各种病症治疗有效!关键一点你要对症、对药,药量刚刚好,24小时之内的话基本上验证是有效的。缺点就是说它的药量比较大,时间比较久。

想系统自学中医,有没有业内人士推荐几本书?

首先,学医是很严谨的事,不是谁都能学,要学就要有恒心,千万别一知半解,一根银针谁都能学会扎,关键是你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扎?每一个学医的都是很苦,没日没夜的学习把书都快翻烂,到老还在学习,不知过了多少遍,强大的理论会是临床实践更强大,医术更精湛,盖楼先从地基做起。顺序:1.中医基础,从头到尾要滚瓜烂熟,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了才会融会贯通。2.中医诊断,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必须掌握,全部理解记住,这里没有捷径可走,不要略知一二似懂非懂,这样会影响你后期的学习,病案诊断辩证里面望闻问切就靠它。3.中医内科,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五十多个病里面的所有证型要求滚瓜烂熟,最后是学方剂,先把重点的120个方剂背熟,再背其他的方剂,学完这些要学会链接知识千万不要死学中医,中医是很抽象,又是很宏观的,要有悟性,在学完中基,诊断,中内后,随便给你一个病案,你就学会辩证,首先要诊断是什么病,然后辨别证型,最后才是方药。学完这三本书,你在学其他的中医妇科,儿科,外科针灸,等,学懂之后,再去学经典。

自学中医需要读哪些中医书籍?

自学中医必须先学《黄帝内经》,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内在联系。次学本草类书籍,再次学脉学,而后方剂学,再后各位前贤的临床论证经验,再学伤寒类和内外妇伤儿等料,然后从师临床实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妇科中医书籍最好的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