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书籍正文

书籍的演变过程(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admin 儿童书籍 2023-05-14 21:34:21 0

本文目录

  1. 汉字的递变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五种书体是在哪个时期全部定型的?
  2.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3. 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4.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5. 电的起源发展演化过程?

汉字的递变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五种书体是在哪个时期全部定型的?

汉字和中国书法的起源与递变过程

书籍的演变过程(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原创作者:张庆涛

下列图文张庆涛版权所有,禁止剽窃与篡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汉字和中国书法犹如一对连体双胞胎,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它们同宗同源,

共同经历了从孕育、形成、递变到成熟的全过程。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

先就创造了结绳记事、刻图记事的方法:在绳子上打结,或用利器在树木上刻画

图形符号,把劳动的收获和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逐渐地产生了一些

简单的记事图形符号。但是,这些图形符号还不能称之为文字,只是汉字的雏形,

为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些图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图形文字;再后来,

人们发明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在图形文字的基

础上,创造出了完整的汉字体系。文字产生后,需要书写来表现,于是产生了书法。

中国最早的图形文字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常见。

图1图形文字(摘自《商周图形文字编》)

第一节甲骨文

甲骨文是由记事图形符号演变而来的象形古汉字。三千五百多年前,华夏

先民们用人体姿态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山川气象形象、工具形象等图形,

加以概括提炼,创造了象形古汉字——甲骨文。甲骨文源于象形,也是产生中国

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象形古汉字和书法,是

形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期间的甲骨文。

象形古文字——甲骨文:

图2甲骨文(摘自《商甲骨文选》)

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它是先写后刻、或用利器直接刻在龟壳、兽骨上,

记载占卜、祭祀活动的古汉字。清光绪年间,甲骨文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被发现,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形成,使汉字具备了中国书法

的基本要素:笔法、墨法、章法和字体形态变化。在甲骨文书法中,最有代表性

的是商代武丁(中国商朝的一位国王)时期的甲骨文。

图3刻在兽骨、龟壳上的甲骨文

图4中国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甲骨文(摘自《商甲骨文选》)

第二节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由甲骨文递变产生的一种古汉字书体;是中国商朝

中期到西周晚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起源于商朝,流行于周朝,因

当时把青铜称为“金”,因此,把这种文字称为“金文”。后来,“金文”成了

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统称。

当时,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分为:祭器、礼器、食器、水器、酒器、乐器、

兵器、车马器、度、量、衡等器具;按形制又分为:鼎、尊、钟、盘、角、盂、盆、

瓶、爵、壶、杯等等器物。其中,以乐器中的“钟”和礼器中的“鼎”刻、铸文

字居多,因此,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金文比起甲骨文,其书法特征更趋完善,

用笔的方法更加丰富,字形也更为完美,其典型代表作有:《颂鼎》、《毛公鼎》、

《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等。

图5《大盂鼎》铭文

甲骨文形成于商中期的公元前十四世纪,而金文形成于西周中期,定型于西

周晚期(约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那么,甲骨文递变成金文,至少经

历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此后,金文递变成大篆。

第三节篆书(大篆、小篆)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大篆,又称籀(zhòu)文,传说是西周晚期,周

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创造的书体,故又被称

为“籀文”。

图6周·史籀大篆《敡州帖》(摘自《淳化阁帖》)

大篆形成于西周,兴于春秋、战国,通用于秦国。从周宣王时期至秦始皇

统一文字,大篆沿用了六百余年。大篆的字体形态,比金文有所开张,体态趋于

完美,书写起来也更为顺畅。现存的大篆可见于:《淳化阁帖》收录的唯一一件

史籀的大篆书法《敡(yì)州帖》以及《石鼓文》。

图7《石鼓文》局部

《石鼓文》,是刻在鼓状石头上的大篆文字,故此得名。石鼓,是唐初期

在陕西凤翔被发现,共十枚,石上文字已残损。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尚存

四百六十五字,到明代脱损三字,还剩四百六十二字。《石鼓文》书体,上承西

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此,被称为“石

刻之祖”。

小篆又称秦篆,是在大篆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后,小

篆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称为“秦篆”。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七国争霸,因此,出现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有着极大的地域性差异:原本是同一个字,往往在七国中

写法不同,读音各异。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齐、楚、燕、韩、赵、

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在

完成了政权统一之后,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于是,他授命丞相李斯进行文

字改革。李斯奉命带领当朝一班文臣,收集整理了流行在七国中的常用字,经改

革后,成为秦篆,就此统一了文字。此前,秦国一直使用大篆,朝廷出于对曾经

使用过大篆的秦国先王们的尊敬,故卑称新字体“秦篆”为“小篆”。小篆的字

体结构比大篆更加对称、舒展,形态飘逸,用笔方法也更加简捷。

图8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局部

第四节隶书(古隶、今隶)

隶书又称佐书,它是由小篆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始皇时期,官方文字

使用小篆,正式公文都用小篆书写。由于公文繁多,篆书的书写缓慢,影响了工

作效率。于是,一些“隶人”(底层小官吏)和“书佐”(主管公文的佐官)在

抄写非正式文稿时,把小篆圆转修长的笔画拉直缩短,把圆润对称的笔画改成方

折,使之书写起来更加便捷,且易于辨认。因此,后人把这些“隶人”和“书佐”

使用的,由小篆简化、变形而来的这种书体称为“隶书”或“佐书”。

传说:有一位叫程邈(miǎo)的小官吏,因得罪了始皇而入狱。他在狱中耗

时十年,研究整理了三千隶书常用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因此,程邈获得了

赦免,并被封为御史。从此,隶书开始在秦朝使用。

隶书,经过春秋、战国、秦朝,到汉朝已经成熟。西汉时期,小篆、隶书并用,

但小篆逐渐衰落,而隶书逐渐兴起。到了东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文字。当时,

碑刻盛行,碑文多以隶书书写,于是,“汉碑”便成了后人对隶书的代称。为了把

秦时期的隶书和两汉时期的隶书区别开来,后人又称秦朝的隶书为“秦隶”或“古

隶”;把汉朝的隶书称为“汉隶”或“今隶”。

图9古隶·《里耶秦简》局部图10今隶·《汉·张迁碑》局部

隶书的形成,是中国古、今文字时代的分水岭,它的成熟,表明中国文字告

别了延续一千四百多年的古文字时代,进入了新文字时代。隶书为草、楷、行等

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节草书(章草、今草)

草书是汉字的简化和草写形式,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书体。章草,是由隶

书递变而来的书体,后来它演变成了今草。

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简化和草写形式。汉代初期,人们为了提

高书写速度,把隶书中的一些偏旁部首,简化成简约的书写符号,并改变了部分

笔画,使其书写起来更加便捷,于是便产生了章草。由于章草的笔法灵动活泼,

令其成为了极具美学价值的一种书体。至今,章草仍被书法家们所青睐。

据传说:西汉书法家史游,以隶书的草书形式书写了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叫《急

就章》,后来有人取《急就章》的“章”字为其命名,因此把这种书体称为“章草”。

又传:《急就章》是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因其书写方法有章可循,故称“章草”。

因为源于传说,所以,至今仍无统一定论。但是,这种书体的确是开创了草书的

先河,无论它出自何人之手,名从何来,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公认的。

图11三国(吴)·皇象章草《文武帖》局部(摘自《淳化阁帖》)

今草是由章草递变而来的草书字体,相对章草而言,人们把它称之为“今草”。

今草,始于汉末,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使

其书写更加自由随意,用笔抑扬顿挫,笔画连绵回绕,并且笔画中出现了牵丝连

带的书写方法,加快了书写速度,这是对章草的重大革新。

据传说:最早的今草是由东汉的草书大家张芝首创。张芝本是东汉章草大家,

他锐意创新,在章草的基础上简化了章草的烦琐结构,打破了章草的书写规律,

创造了今草书体,因此,张芝被后世誉称为“草圣”。可惜的是:张芝的书法原

迹现已无存,只有在宋刻《淳化阁帖》中载录了张芝五帖。但这些作品是否是张

芝所书,至今仍有争议。

现在,我们把章草、今草并称为“草书”。而今草,根据书写形式、字体结构、

笔法和章法的不同,又细分为大草和小草两种。书写狂野奔放的叫“大草”或“狂

草”;相对稳重、平正的叫“小草”。

图12今草(大草)·东汉·张芝《终年帖》局部

第六节楷书(魏碑、唐楷)

楷书是由古隶(秦隶)经汉隶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又称楷法、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在中国书法史上,

楷书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碑刻和唐代楷书为主流,后人把北魏碑刻统称为“魏

碑”;把唐代楷书统称为“唐楷”。

图13楷书·三国(魏)·钟繇《还示表》局部

传说,楷书是汉代王次仲首创。他改革了汉隶的字体结构,把字形由扁改方;

把汉隶书体中的波磔笔画改为平直;并创造了楷书的横、竖、撇、捺、点、提、钩、

折等八种系统笔画,使字体结构更加完善严整。此后,伴随着楷书的形成,逐渐

蘖生出楷书的另外一种简捷快写书体——“行书”。

第七节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蘖生而来的,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

书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些,故称行书。

行书在书写时,淡化或省略了楷书中折、钩、撇、捺的提按,和横、竖的逆锋起笔、

回锋收笔的动作。此外,行书还弥补了草书因潦草而导致难于辨认的不足。据传说:

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首创。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是一代行书大家,世称“二王”。唐代的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李邕、徐浩、褚遂良、李世民等,他们不但擅长楷书,

而且也都是行书高手。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他的行书打破了“唐法”的模式,而

自成面目。到了宋代出现了四位行书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世称“宋

四家”。明代行书大家中,当属董其昌、张瑞图和王铎的艺术成就最高。上述几

代书法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极其深远。

图14东晋·王羲之行书《日月帖》局部

汉字和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起,经由金文、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章草、

今草、楷书到行书,经历了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

三国、西晋到东晋,历时一千八百余年,完成了它们的递变和完善过程。

现在,我们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篆书”,将其划入“古文字”

范畴;把古隶(秦隶)、汉隶(今隶)统称为“隶书”;章草、今草统称为“草书”;

把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划入“今文字”范畴。于是,汉字书法归纳成了:篆

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也就是“中国书法五体”。按照汉字形

成与递变顺序排列为:篆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古隶、今隶)、

草书(章草、今草)、楷书(魏碑、唐楷)、行书。

图15宋·黄庭坚《经伏波神祠帖》局部

以上图文张庆涛版权所有,禁止剽窃与篡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谢谢邀请。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代表体系是魏碑,又因为北北朝时期的魏碑更成熟、更有代表性,所以魏碑又成为北碑。北碑,严格说也是楷书。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

我国的书法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隶变,一次由篆书演变为隶书,一次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隶书向楷书演变,首先经过魏碑阶段,进而过渡到楷书。

所以,魏碑既带有隶书的特征,有具有楷书的意味。

魏碑同唐楷的主要不同点

魏碑既然是隶书的过渡书体,它同成熟时期的楷书,即唐楷就有许多差异。

1,波磔笔画比较夸张,尾部明显上杨,还具有隶书“雁尾”的样子;

2,竖撇笔画比较夸张,往往仍然写作竖弯,不似楷书那样流畅简洁,也带有隶书的特征;

3,横折笔画不同于唐楷,往往不用顿笔,而用圆转笔法。

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这本书写的是前苏联九十年代解体的台前幕后的发生的事情。写的很生动、详实,让人看了放不下手。推荐阅读。

电的起源发展演化过程?

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就知道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这种现象称为静电。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

18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电学家富兰克林又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

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他发现第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一般认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

书籍的演变过程(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